1樓:爾曹身與名俱滅
這首詩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詩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自然會澄清事實,辨明事偽。
這是用詩的形式對他自身遭遇進行的總結。
在表現手法上,雖以議論為主,但行文卻極為曲折,富有情味。「贈君一法決狐疑」,詩一開頭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緊緊抓住了讀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不用鑽龜與祝蓍」。先說不用什麼,而該用什麼,卻不徑直說出。
這就使詩歌有曲折、有波瀾,對讀者也更有吸引力。詩的第
二、三句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很簡單,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以上是從正面說明這個方法的正確性,然後掉轉筆鋒,再從反面說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果不用這種方法去識別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對周公和王莽的評價,就是例子。周公在鋪佐成王的時期,某些人曾經懷疑他有篡權的野心,但歷史證明他對成王一片赤誠,他忠心耿耿是真,說他篡權則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漢朝政權時,假裝謙恭,曾經迷惑了一些人;《漢書》說他「爵位愈尊,節操愈謙」。
但歷史證明他的「謙恭」是偽,代漢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這是全篇的關鍵句。
「決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偽。真偽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沒有了。如果過早地下結論,不用時間來考驗,就容易為一時表面現象所矇蔽,不辨真偽,冤屈好人。
詩的意思極為明確,出語卻曲折委婉。從正面、反面敘說「決狐疑」之「法」,都沒有徑直點破。前者舉出「試玉」、「辨材」兩個例子,後者舉出周公、王莽兩個例子,讓讀者思而得之。
這些例子,既是論點,又是論據。寓哲理於形象之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普遍規律,小中見大,耐人尋思。其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深刻的哲理,令讀者思之有理,讀之有味。
為什麼要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首先,構成社會的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推動社會運動的力量是千百萬人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不斷進行的社會實踐 再次,實踐既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也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
如何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為什麼說實踐標準既是確定性的又是不確定性的
理解實踐作為真理標準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可以從以下回三個方面來考量答 1 堅持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就是在真理標準問題上堅持了辨證法,實踐標準的確定性 絕對性 是指 第 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外,再沒有別的標準 第 二 無限發展著的實踐對一切認識都能做出確定的檢驗。2 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是一種什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是一種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是從根本理論上對 兩個凡是 的否定。這場討論衝破了 兩個凡是 的嚴重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