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穹廬:qióng lú
此處野字發音:yǎ
所以是和第二句押韻。
韻母是:a
資料供參考:
敕勒歌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 釋
1《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3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4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5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7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8見(xiàn):同"現",顯露。
異版"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兩句作一句"天似穹廬蓋四野"。(成書於萬曆三年(1575)的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中所看到的《敕勒歌》)
持此觀點的人有王世貞、胡應麟,王夫之、王士禎。其他史料證據有**於清雍正十一年編就印行的《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刻印的《朔州志》。
譯 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詩歌的分類 30
2樓:匿名使用者
春日(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惠崇春江曉景(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hao—)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詠柳(賀知章)
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睡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宿見德江(孟浩然)
移舟伯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進人。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樓:真摯心悅
詩歌 分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 分樂府和雜詩
近體詩 分律詩和絕句
求一段《敕勒歌》的解釋
4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背景
相傳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這首歌原為卑語,後被翻譯成漢語。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
注詞釋義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陰山:陰山山脈,起於河套西北。橫貫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
穹廬:遊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篷。即今蒙古包。
野:為了押韻,此處也可以按古音讀作yǎ。
見:同「現」, 這裡不讀jiàn。。
古詩今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賞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前兩句,寫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廬,非常貼切,同時又讓我們想起遊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後兩句,用「天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
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樸,音調雄壯,風格明朗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5樓:月影★星辰
「見 jiàn」 應讀 xiàn ;
「野yě"應讀yǎ。
1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遊牧民族,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
2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3穹廬――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4見――同「現」,呈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
「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巨集。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巨集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
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
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絡。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裡。
作者簡介
北朝是指公元4——6世紀,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先後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五個政權所經歷的歷史時期的總稱。北朝人民主要過著遊牧生活,有許多民歌流傳下來。這些民歌豪放爽朗、慷慨激昂、語言樸實、極富生活氣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現存的北朝民歌大約有60多首,大都收錄在《樂府詩集》中。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絡。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裡。
6樓:大灌籃的方世傑
敕勒歌【年代】:南北朝
【作者】:北朝民歌
【作品】:敕勒歌
【內容】: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註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翻譯】
敕勒人生活的原野在陰山腳下,這裡的天幕象氈帳篷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蒼天浩渺無邊,草原茫茫無際,每當大風兒吹來草兒低伏的時候,放牧的牛羊就顯現出來。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
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南北朝民歌具有顯著的差異,前者輕豔綺麗.委婉纏綿,一如江南少女,多情而溫柔;後者粗獷雄放,剛勁有力,恰似塞北健兒,勇悍率真,豪爽坦直。若用西洋美學概念來表示,前者屬於「優美」的型別,後者則更具「崇高」的傾向。這種審美趣味上的差異,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我們不妨從《敕勒歌》來作些分析,這對理解《敕勒歌)本身也是有意義的。
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它的後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不過,北朝時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前四句是對他們的生活環境的詠唱。「敕勒川」,不知是今天的哪一條河流,而且即使在當時,也未必是一個固定的專名,恐怕只是泛指敕勒人聚居地區的河川罷了。陰山,又名大青山,坐落在內蒙古高原上,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綿亙千里。
敕勒人歌唱起他們所生活的土地時,就以這樣一座氣勢磅礴、雄偉無比的大山為背景。就具體的地理位置而言,這樣說未免有些含糊,但作為詩的形象,一開始就呈現出強大的氣勢和力量。接下去,詩人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蒼茫遼闊的圖卷: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氈帳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如此風光,使人心胸開張,情緒酣暢。
在江南,山嶺起伏,河流曲折,植被豐富多彩,景觀充滿細部的變化,人的注意力,也就容易被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所吸引,形成細膩的審美感受,關注於色彩與線條的微妙韻味。而在北方,特別是在大草原上,自然景觀是單純的,色彩和線條也沒有多少變化。由於缺乏可供細細觀賞的東西,於是抬眼就望到天際,開口就是粗豪的調子。
這裡面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因素在起作用。草原上的人,是沒有土地私有觀念的。他們逐水草而居,天地之間,凡可放牧的地方,都可以視為自己的家。
即使,由於習慣,由於不同的種族分別佔有了各自的疆域,他們的活動也有一定範圍,這範圍也決不像農業地區、尤其是江南地區人們日常活動的範圍那麼狹小:一座村莊、幾所房屋、若干畝土地。在視界裡,牧民的「家」仍舊是無邊無際的。
這種生活.培養了草原上人們自由豪放的性格,也培養了壯麗的美感。他們不會像江南人那樣,歌唱小小荷塘裡嬌豔的蓮花,村頭路旁婀娜的柳絲;在他們的感覺中,敕勒人共同擁有著望不到盡頭的大山,望不到盡頭的河流,望不到盡頭的草原,而天恰似「穹廬」(現在所說的蒙古包),籠蓋著他們共同的「家」,他們便謳歌這樣的「家」。
「天蒼蒼,野茫茫」,仍然以渾渾浩浩的筆調寫景,但這已經是為下一句作背景了。「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露出遍地散佈的牛群和羊群。
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瀰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佈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
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那是未被農業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
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人不斷得到新的東西,也不斷失去原有的東西。因而,就像成年人經常回顧童年的歡樂,生活在發達的文明中的人們,常常會羨慕原始文明的情調。《敕勒歌》在重視詩的精美的中國文人中,也受到熱烈的讚美,原因就在於此吧?
前不久,電影《紅高梁》大放異彩,歌壇「西北風」勁吹不息,也是類似的現象。但是,當江南人嚮往草原的壯闊的時候,草原上的人們又何嘗不向往江南的溫媚?人類的生活極其豐富,美感也同樣是豐富的。
最可厭的態度,就是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之間,隨意拿一種來否定另一種。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而我們如今只能閱讀它的歌辭而無法欣賞它的曲調,實在遺憾。一個著名的傳說也許可以稍微彌補這一遺憾: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
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這個故事令人想象:《敕勒歌》的歌聲,該是多麼雄壯豪放?
又據史書記載,這首歌辭原是鮮卑語,很早就譯成了漢語。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應該會用敕勒語唱。大約因為東魏貴族多為鮮卑人,他才用鮮卑語演唱。
也就是說,這首古老的歌辭,是經過了兩重翻譯的。那麼,最初的歌辭又是什麼樣的?真是令人神往。
敕勒歌古詩,《敕勒歌》古詩註釋
1全部 敕勒歌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鮮卑族間流傳的一首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註釋 敕勒川 泛指敕勒族遊牧的草原,大致在今內蒙古土默特旗一帶。陰山 即陰山山脈,今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穹 qi ng 廬 遊牧人住的圓頂氈帳。野...
古詩《敕勒川》,《敕勒歌》古詩註釋
野 是讀y 古音。敕勒歌南北朝 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譯文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陰山下,天空彷彿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敕勒歌南北朝 佚名 敕勒川...
敕勒川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敕勒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下來的兩句話用 穹廬 作為比喻,說天空就像一個蒙古包,覆蓋草原的各個方面,以描述遠見,荒野的連線,壯麗的風景。最後三句話,天空是綠色,野外,風吹草,看到牛羊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