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儉」與「禮」兩方面。
從「儉」方面來分析
《論語》載:「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所謂三歸,按照清人郭嵩燾的解釋,即為市租。
「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賞管仲。」市租本應收歸公有,但管仲卻收歸己有,供自己享用。
按照孔子的理解,這當然是「不儉」。聯絡管仲的「尚侈」思想來看,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客觀的一面。管仲最初輔佐齊桓公時,曾提出三個條件:
一為「賤不能臨貴」,桓公任他為上卿;二為「貧不能使富」,桓公賞賜給他齊國市租;三為「疏不能治近」,桓公立他為仲父。可見,管仲對奢侈、富貴的嚮往程度。管仲不僅自己「尚侈」,還提倡眾人也要仿效。
「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後瀹之,雕撩然後焚之。」他要求人們要吃那些味道最美的食物,欣賞那些韻律特別動聽的**,蛋類要先在上面畫上圖畫再煮了吃,木柴要先雕刻成美麗的藝術品再燒。奢侈浪費到這種程度,固然駭人聽聞,但是,管仲的「尚侈」思想,又是他治國策略的一部分。
管仲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時「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因為管仲的尚侈涉及到百姓的生活習慣,有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富足百姓等合理的因素。但孔子仍不以為然,即所謂「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孔子認為管仲的「尚侈」做法不合時宜,不符合「儉」的原則。
關於「禮」的評價
孔子的治國之道,即「以國為禮。」對於「以國為禮」的主張,孔子有許多解釋。「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孔子對於「政逮於大夫」非常反感,對春秋時期卿大夫們的僭越非禮之事給予了無情的抨擊。八佾作為縱橫各八列的舞蹈禮儀隊,本為周天子舉行祭祀大典時的專用儀仗。
作為卿大夫的季孫氏家祭時照周禮只可用四佾,但季桓子卻把八佾調到家廟中演出。孔子認為這是季桓子的一條大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桓家族宴罷送賓或祭祖完畢時,都唱《雍》詩,孔子也非常氣憤。
「『相維闢公,元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在孔子看來,《雍》詩上的這兩句話只是周天子專用的贊禮詩,三家大夫**配得上動用這樣的禮樂?!
只有天子魯君才有資格祭泰山,你季康子居然也去祭泰山。孔子要冉求出面阻止這一非禮行為,無效,只好「嗚呼」說是泰山之神不會接受這種違禮之祭的。齊國是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策源地。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其政治謀略與實踐行為,本身就體現著對舊秩序的破壞因素,具有對舊「禮」秩序的反叛意味。這對於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來說,自然不是一種合理行為,當有人問「管仲合禮乎?」孔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管仲非禮行為的憤恨情緒:
「邦君樹塞門,管氏也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按照周禮,只有國君才有資格當門立照壁,才能在堂上設有獻酬後回放酒杯的臺子,而管仲卻做到了這些。管促的這種僭越行為,是徹底的非「禮」。如果管仲算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禮在周代,具有根本法的性質。周禮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各階層秩序的根本行為準則,它的基本點是貴賤上下有序化。春秋時「禮崩樂壞」,周「禮」的地位開始動搖,諸侯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擴充自身權力,不惜侵犯「禮」的規定,尤其是做為「春秋五霸」首位的齊桓公更是首當其衝,而在這其中,管仲起了相當關鍵的推波助瀾作用。
孔子倡導禮的主導作用,並讚頌周禮的盡善盡美,表白「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併為此對違禮的事宜四面出擊進行討伐。
這足以反映出孔子小視管子的真實心態,即維護舊秩序的懷舊心態。
2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器小哉,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
如何看待孔子對管仲「如其仁」的評價
3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比孔子抄早171年,對於這bai位前輩,孔子既有貶的
du評價zhi,也有褒的評價.孔子認為管仲「器dao小」,「不節儉」、「不知禮」.這是「貶」的評價.
孔子說:「桓公九合諸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這是「褒」的評價. 春秋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開創了自周統一以來中原少有的安定團結局面.
所謂「九合諸侯」,是說由齊國牽頭召集了九次諸候會盟,維護周王室的王位正統.在這個過程中,儘管齊國實力比較雄厚,但並沒有以強力相威脅、挾持,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所以得到孔子的讚賞,稱管仲的功勞是「仁」的行為.
齊國為春秋五霸之一.一個國家稱霸,實際是顯示自己的強大,以獲得他國的認同.然稱霸有兩種途徑,一條是文明仁義的途徑,另一條是野蠻武力的途徑.
管仲選擇了文明仁義的途徑,所以受到了孔子的稱讚.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分別是什麼?
4樓:
在《論語》裡有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共有以下四則: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小啊!
」有人就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
「管仲有三處府第,工作人員都不兼職,怎麼稱得上節儉呢?」「那麼管仲很知禮吧?」孔子說:
「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臺,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臺。管仲如果算知禮的話,誰不知禮呢?」
2、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譯文:有人問子產是怎樣的人。孔子說:
「是寬厚慈惠的人。」問到子西是怎樣的人。孔子說:
「他呀!他呀!」問到管仲是怎樣的人。
孔子說:「他是個人才。他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糧,卻至死沒有怨言。
」3、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
」又說:「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
「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4、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譯文: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
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裡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擴充套件資料
從《論語》中涉及到的文字本身來看,一方面,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器小、不儉、不知禮」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對管仲的肯定主要在於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歷史功績。
這種貶中有褒的評價,反映的正是孔子對管仲的評說確實是體現出一種矛盾、糾結的態度。
1、孔子對管仲的否定
孔子對管仲直言不諱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器小」「不儉」與「不知禮」這3個方面。對於「器小」,它所表達的是孔子的一種慨嘆,即管仲雖功績顯赫,但在道德上終究沒能達到孔子理想中賢臣的標準。
關於「禮」,孔子認為其作用重大,周禮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各階層秩序的根本行為準則,孔子是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所謂「非禮勿視、勿聽、勿動」,任何人不許有譖越的行為,因此孔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管仲非禮行為的憤恨情緒。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從回答的方式來看,表現出孔子很不贊成管仲,非常不滿他這種極度的越禮行為,反映出孔子小視、貶斥管仲的真實心態。孔子對管仲的批評折射出了他們之間思想上的對立。
管仲在齊國推行的改革,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其實就是對周禮的破壞,這同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表現出來絕對的對立。
2、孔子對管仲的肯定
後3段史料皆來自《憲問》,這3條確是孔子對管仲的褒揚。這種褒揚表明兩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處。
管仲輔佐齊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諸侯,解決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爭端,使人民免遭戰爭的苦痛,而且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號是「尊王攘夷」,這樣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擾,這些都與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對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績沒有視而不見,而是肯定的。
總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確實頌揚了管仲的功績,但是對他所謂「仁」的評價比較模糊,可以認為孔子對管仲評價是貶大於褒的。從思想發展這個角度來說,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歷史的必然。
5樓:牙牙的弟弟
孔子在《論語·憲問篇》裡寫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
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
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意思是:
齊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主持盟會,沒用武力,而制止了戰爭,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算他的仁德!這就算他的仁德!
6樓:予意在山水
孔子有三段論管仲的話。
一段是:「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以下只注篇名)
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接下來一段是: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
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
7樓:歸塵一騎
不顧禮然而有大仁義,總體上是贊同的
孔子為什麼肯定管仲為“仁者”,孔子為什麼對管仲評價那麼高?
管仲比孔子早171年,對於這位前輩,孔子既有貶的評價,也有褒的評價。孔子認為管仲 器小 不節儉 不知禮 這是 貶 的評價。孔子說 桓公九合諸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這是 褒 的評價。春秋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候 一匡天下 尊王攘夷 開創了自周統一以來中原少有的安定團結局面。所謂...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孔子是怎樣評價詩經的
子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譯文 詩 三百,用一句話在概括它,就可以說,不胡思亂想。沒有學過詩經,連話都不會說。孔子對 詩經 有很高的評價。對於 詩經 的思想內容,他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對於它的特點,則 溫柔敦厚,詩教也 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
孔子如何看待鬼神之事,孔子為何對鬼神“敬而遠之”?
孔子看待鬼神之事的觀點是 敬而遠之,即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孔子的意思是,對於鬼神之說,可以信,但要保持敬畏之心,不可以像對待平常的事物一樣理解,也不要有過於親近的想法。出自 先秦孔子 論語 雍也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 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