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形而上學。有的說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有的說是片面看待事物,到底是什麼啊

2022-09-02 13:11:48 字數 5447 閱讀 5143

1樓:匿名使用者

「形而上學」是一種哲學研究,其目的在於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也就是確定存在物的意義、結構和原理。

它的英文名「metaphysical」,該詞原為亞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稱,該著作是亞里士多德死後200多年由安德羅尼柯把他專講事物本質、靈魂、意志自由等研究經驗以外物件的著作編整合冊,排在研究事物具體形態變化的《物理學》(physica)一書之後,併名之為《物理學之後諸卷》,古希臘文是<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去掉冠詞就成了拉丁文。中文譯名「形而上學」是根據《易經·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勢必導致唯心主義,原因是形而上學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不符合客觀實際,並進而誇大主觀的作用。

但我自己認為馬哲把分析問題的兩種方法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立起來,好像只有客觀存在的才是正確的,而內心推演的無法被客觀證明的都是錯誤的,我不苟同這種認識。在中國馬哲就是真理,但我偏偏是不信奉絕對的、權威的。在所有學科中我認為只有數學才擁有絕對的嚴謹邏輯,是無懈可擊的完美。

也許我的認識不夠準確,但我絕不信奉權威。

所以我認為把「形而上學」說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哲學是不正確的。正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研究原理的謂之上、研究客觀物質的謂之下,上下已分。

2樓:孤人做

形而上學:看待問題片面、靜止、孤立。這種看法不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形而上學的誤解。

沒辦法,在中國,只有馬哲是對的,其他哲學都是被批判的物件。在中國尤其是對國人的哲學教育上,哲學早已被扭曲。如今的人只會按照課本上說的概念來定義形而上學,殊不知早已被矇騙。

3樓:匿名使用者

形而上學屬於唯心主義,而唯物主義是以物質為前提的,

4樓:逐北奏凱歌

形而上學:看待問題片面、靜止、孤立。

為什麼說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

5樓:生活雜談哥

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社會和人是不可分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總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

唯物史觀在考察人的歷史作用時,對歷史的參與者和歷史的創造者作了區分,認為凡是社會中從事一定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而歷史的創造者,是指社會發展的推動者以及社會發展方向和總趨勢的決定者。

歷史的創造者理所當然是歷史的參與者,但歷史的參與者並不一定就是歷史的創造者。

擴充套件資料

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句話是馬克思《唯物主義》中闡釋的: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總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離開人的活動,恰恰是從人的活動,首先是從人的生產勞動中找到了開啟歷史謎宮的鑰匙。

7樓:匿名使用者

人是萬物生靈的主宰者,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劇作。

8樓:青青籽驚

商統一,夏暴,周統一,商同樣暴,劉邦統一天下,所以秦始皇暴虐了,長江後浪推前浪,後面創造前面的歷史,前面創更前面的歷史,就這樣,成王敗寇

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歷史發展是人推動的,而人又是歷史的形成元素!

那些殺不死我的東西,只會讓我變得更強大 這句話誰說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唯心主義。

11樓:匿名使用者

dota的地精撕裂者的活性護甲的簡介 殺不死你的東西只會讓你更強大!每當瑞澤拉克受到物理攻擊,他都能被動提升1點護甲和1點/秒的生命恢復速率。每次提升效果持續16秒。

12樓:匿名使用者

尼采  德國哲學家  不是詩人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的殆是什麼意思

13樓:姬覓晴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是通假「怠」,指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意思是: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寓意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14樓:熱詞替換

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15樓:北極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注】 語出《論語·為政》——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矇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

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16樓:瀛洲煙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意思是:學習知識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

通俗解釋

"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思而不學則殆":只空想而沒有理論和實踐知識,到頭來只會困惑不解,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得不到有價值的結論。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視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卻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曰: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

"這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

可見,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17樓:艾德教育全國總校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18樓:五桂蘭焉汝

表面意思

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會很疑惑。

深入意思思考

19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資訊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外文名稱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ends in danger.

作品名稱

為政創作年代

東周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40年--公元前400年)

作品出處

《論語》

文學體裁

語錄體散文集

原文《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詞解罔:迷惑而無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而:連詞,錶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句釋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補充說明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視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卻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

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這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通俗解釋

"學而不思則罔":死記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即使記憶力再好也不會有大的作為。

"思而不學則殆":只空想而沒有理論和實踐知識,到頭來只會困惑不解,即使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得不到有價值的結論。

新的解釋:學習知識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

透過現象看本質和透過本質看現象,有什麼區別啊?

20樓:譚銘庭

本質和現象是一對範疇,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這種說法,沒有透過本質看現象這樣的表達,這樣的表達是個人的杜撰。

本質就是指事物的固有實質的屬性或內在的規律。現象則是變動不居的自然世界的表象。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通過分析現象掌握事物的內在規律和屬性特點。

我重新思考了一下所謂「透過本質看現象」,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形成,但是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做法,尤其是在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那裡,就明顯的存在著這樣的區別,前者就是從經驗入手,透過現象看本質,而柏拉圖那裡雖然不能說是「透過本質看現象」,因為他對於現象持一種否定的態度,既然直接追究本質,就不用去研究現象了,所以,柏拉圖那裡實際上就是僅僅關注本質,而忽視了對現象的重視程度。人們研究哲學總是希望把握住本質,既然本質已經被把握住,就無需再從本質回到現象的研究中了,所以,柏拉圖主義就變成了數學哲學,只有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從具體事物的現象入手發展到本質中去,這個問題也值得重視

關於形而上學的問題,關於形而上學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在整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時,給一些理論一標題 物理學之後 這就是最初的形而上學,英語中的 形而上學 就起源與此。形而上學可是說並非並不是特別關心世界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按照現在國外的一般觀點,其是最基本的哲學分支。關心世界是唯物還是唯心或者是二元的哲學分支是心靈哲學,即心靈也可以說是意...

為何叫做「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哲學術語。歐洲語言中的 形而上學 來自希臘語,如英語的 metaphysics 這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 物理學之後 形而上學也叫 第一哲學 如笛卡兒的 第一哲學沉思錄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中形而上學這個概念如何理解?他的本義是什麼?謝謝

你好,當然不正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都是關於世界本原的學說,他們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兩種對立回答。其一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其一認為意識是本原。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則是對世界的的運動狀態的對立回答。大體說,辯證法用聯絡 發展 全面的眼光看問題 形而上學以孤立 靜止 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唯物唯心與辯證法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