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白馬非馬是真理還是謬誤?

2025-02-05 23:35:17 字數 2002 閱讀 7542

1樓:科仔又要補

白馬非馬。是乙個邏輯學。

的命題,討論的是「內涵」和「外延」的關係。這在邏輯學裡是乙個非常基礎的命題,但在兩千多年前卻是相當可貴的。

一般人都認為白馬是馬,而公孫龍。

卻故意丟擲白馬非馬的這樣乙個論題,可以說是譁眾取寵,但他的理論卻並沒有漏洞。

白馬是馬,這個「是」是屬於的意思,學過中學數學的人都知道,小範圍可以推出大範圍,大範圍不能推出小範圍。我們可以說中學生是學生,因為中學生是小範圍,學生是大範圍,反過來,說學生是中學生就是錯的。因此,白馬是馬無疑是正確。

但這個「正確」是在「外延」層面的討論,而非「內涵」層面。

任何概念都有「內涵」和「外延」,內涵即是關於這個概念的屬性,外延是這個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內涵越大,外延就越小。

2樓:列典王紀

白馬非馬是謬誤的,公孫龍的形名之辨建立在總體不能概括個體,個體可以獨立於總體之外的矛盾邏輯上,這是不能通過檢驗的,如白馬既不是馬,那馬何以包括白馬呢,這個錯誤只許對所有的馬進行一次,則不存在馬了,白馬成為白馬的基礎也隨之消滅了。

3樓:可愛小知識

白馬非馬是中國古代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西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乙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傳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吏聽了後連連點頭,說:

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為馬匹付錢吧。」這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

白馬非馬詭辯:是源自中國古代的詭辯,大約意思是「馬」加上「白」的描述後就「不是」馬,這詭辯運用了「是」的雙重意思:常人理解白馬是(屬於)馬的一種,但詭辯者曲解成白馬不是(不等同)於馬。

此邏輯適用於做了不應做的事後藉詞開脫。

4樓:書玉石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白馬非馬應該是屬於謬誤的範疇。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與謬誤屬於相對立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在戰國時期趙國人公孫龍用偷換概念的方法進行狡辯,企圖矇混過關。「馬」和「白馬」雖然是兩個不同概念,但「馬」是包括「白馬」的啊。

5樓:錫林郭勒王靜波

在戰國時期,趙國人公孫龍騎馬過函谷關,守關人對他說:「法令規定馬不許過關。」公孫龍則說:

我騎的是白馬,白馬非馬。」公孫龍用偷換概念的方法進行狡辯,企圖矇混過關。「馬」和「白馬」雖然是兩個不同概念,但「馬」包括「白馬」。

白馬非馬論是對是錯?

6樓:惠企百科

對的。白馬非馬是先秦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的著名觀點,長期以來一直被大家嘲笑,認為公孫龍在玩詭辯。其實如果看一看公孫龍的《白馬論》,就會發現白馬非馬確實是對的,錯的只是我們的翻譯過程。

在文中,公孫龍所論述的其實是:「白馬」與「馬含義不同」,這個結論並沒有錯。在邏輯學更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進一步補全公孫龍的觀點:

白馬」與「馬」含義不同,白馬是馬的一種。」受當時邏輯學水平限制,公孫龍未能提出後半句,但他也絕沒有否認,他只是反覆強調前半句。

所以說,讀過《白馬論》,我們就能知道,「白馬非馬」應該解釋為:「白馬」與「馬」的含義不相同。這個觀點明顯是正確的,絕非詭辯。

一般我們把這句話翻譯成「白馬不是馬」,其實是一種錯誤翻譯。

白馬非馬的哲學原理矛盾

7樓:一影我

白馬非馬的哲學原理矛盾:割裂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辯證法認為,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事物再怎麼特殊,都可以歸為一類。

理解這一論述的關鍵在於理解其邏輯連詞「非」,這裡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義是有多重的,其中有「屬於」、「等同」等意思,也就有「包含於」和「等價於」的邏輯關係。

白馬非馬是指中國邏輯學家公孫龍提出的乙個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哲學追求事物的真實,面對「白馬非馬」的論述,首先要明白其本意,不然會落入掩耳盜鈴似的邏輯謬誤。這裡「白馬」就是白色的馬,一種有特定屬性的動物。

馬」就是馬這種動物,是範圍限定到「種」這一層次的乙個生物類群的總稱。

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根本區別是是否承認認識 於實踐,即唯物主義認識論承認認識 於實踐,唯心主義認識論不承認認識 於實踐。我想差不多應該是 唯心主義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世界 唯物主義是用已存在的物體來看待世界 比如神是否存在 唯心主義認為神是存在的!那麼神就是存在的!因為是自己的思想 唯物主義認為神是不存在的!因為這個...

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區別是什麼啊

一般來說,唯物主義是反映論,唯心主義是先驗論。反映論反映論 f ny ngl n theory of reflection 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人的全部感性 理性認識過程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反映過程是能動積極,辯證發展的,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先驗論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點...

談談斯賓諾莎在認識論上的唯理論立場

同意樓上,簡單說就是 他認為幾何學論證,從定義公里出發,再到定理推論,是版一種好的形式權。所以,借鑑過來,來寫他的 倫理學 將哲學也以這種形式表述。他受到,17世紀科學發展的影響,是唯理論的初步,是初步就體現在他的不徹底性,就是說,表面上按照幾何學的形式,實際融入了自身的倫理經驗。這也為後世,康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