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制度等級問題,古代科舉考試等級分幾等?

2025-03-24 21:45:21 字數 1076 閱讀 6433

1樓:清絲行客

你好:各朝的科舉制度不盡相同。不知你問的是哪個朝代,這是詳細的清朝科舉制度表。

科舉考試:1.童子試:

縣試(需要5人保舉,其中4百姓,1秀才)(由縣令出題主考)

府差友試(需要6人保舉,其中4百姓,2秀才)(由知府出題主考)

院試(由**派來的學政出題主考)禪塌。

全部通過獲得「生員」稱號,俗稱「秀才」)

2.正試: 鄉試(鄉試第一獲得「解元」稱號,其餘獲得「舉人」稱號)

會試(會試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其餘獲得「貢士」稱號(俗稱「貢生」))

殿試(殿試第一獲得「狀元」稱號,第二獲得「榜眼」稱號,第三獲得「探花」稱號。此三名合稱「一甲」)(第四到第十合稱「二甲」)

只有獲得「秀才」稱號後才有資格參加正試)

3.戲子、罪犯、丁憂(父母死亡三年之內的人)不得參加考試。

父親為主考官的也不得參加賀慶圓考試。

4.同時拿到「解元」、「會元」、「狀元」叫「連中三元」,中國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不超過5個。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古代科舉考試等級分幾等?

2樓:美劇風向標

科舉分級從高到低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1.科舉考試。

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

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制度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

2.「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

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4.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5.「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6.「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古代科舉考試科目有哪些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1.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 和地方擔任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

古代制度和現代制度有什麼區別古代科舉制度和現代教學制度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古代的社會制度,是以道德代法制的。也就是說,用道德和禮儀管理社會,治理國家。這種管理方式就是 德治 和 禮治 不是我們現在的 法制 也不是通常以為的 人治 古代制度不十分贊 治,當然也不十分反對人治。中國文化認為,再好的法,也要人來執行。如果人不行,那麼法再好,也不頂用。但是法制不行,人治就行...

古代科舉排名,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古代科舉考試的排名情況 狀元 榜眼 探花 進士 貢士 舉人 秀才 童生。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 院試 鄉試 會試 殿試四級。1 院試未考中前叫 童生 童子 考中後稱 生員 秀才 2 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 秋闈 3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