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終極解讀第50章

2025-04-05 16:10:11 字數 4682 閱讀 1154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45章

1樓:戶如樂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wèi]天下,正。

譯文。太完整的事物哪怕有一點缺失,它的作用也不會衰減。

太充盈的事物哪怕有一些空虛, 它的作用也不會失效。

太筆直的事物彎曲些、太靈巧的事物笨拙些早李褲、太善於辯說擾圓的人偶爾言語遲鈍些(都不要緊)。

稍微運動一下就不覺得冷,稍微靜一靜心就不會覺得熱。

因此要靜下心來,一點兒一點兒逐步對天下進行調正。

解讀。要把握分寸,不然物極必反。

這一章告訴人們做事時要懂得進行微調,把握分寸,控制好「度」,循序漸進,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能大開大合、用力過猛、矯枉過正、操之過急。不然一不小心陸簡過度了,就會物極必反。

無論宇宙大我(天道系統),還是小我(小宇宙),完善自己時也應該是這樣。統治者治理天下時也應該是這樣,出臺政策時,不能一會兒極左,一會兒極右,突然轉向,小心翻車。

與「物極必反」類似的概念還有「適可而止」(《道德經》第9章、32章、44章、45章有講)、「不可過度」(道德經》第27章、29章、44章、48章、77章有講),這三個概念其實可以合成乙個概念,那就是「懂得知足」(《道德經》第33章、44 章、46章有講)!「懂得知足」非常重要,《道德經》反覆強調,重要性僅次於「道」和「德」兩大概念。很多人不懂「道」和「德」,往往就不懂知足、巧取豪奪、貪得無厭!

老子在《道德經》裡經常批評這些無知的人。

《道德經》第51章解讀

2樓:星恩文化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緩橘亮。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解讀:本章講玄德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名曰道。道,乃先天一炁也。炁曰光。道盡光擾寬也。光曰神 。神生性。天命之謂性。故曰道生之。

光生元氣。元氣分剖天地。天地之氣相合,其名曰機。氣得機,而有公升降出入化。氣機曰德。故曰德畜之。

德成器。器為殼/皮;性在內,為仁。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器性相和,曰種。種曰精。精有形質曰物。故曰物形之。

因緣際會,隨業受報,物種的種性、基因各自不同,註定成為形態迥異的個體。故曰勢成之。

神是性根;氣為命蒂;精曰物種。神與氣,乃道與德也。道德為性根命蒂,先天父母。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換言之,性命最尊貴,故而道德最尊貴。

從生到死,無論是人與動物的生長壯老已,還是植物的生長化收藏,在自然法則作用下,各有宿命,故曰莫之命而常自然。

萬物向陽而生,得神以全性;得氣以續命;得精以盈形;得水而柔弱。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伍陵化安。在叢林法則的制約下,物競天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相生相殺,又自生自滅。

故曰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元散神去則命終。命終歸死,自性不滅,隨念受報、隨業所趣,死而再生。若能抱元守一,性神合道,則死而不亡矣。

萬物在物質世界裡生長,自誕生之初,先天一炁獨立成性,在生命體內自行孕育而成一片小天地,其運化也同樣遵循自然法則。萬物各盡其性,各了其命,其生命過程又自行作主。所以,道德於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道存在於太虛,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生於無,有無相生;存無守有,有生萬物;萬物生於有,復歸於無。道奇難生,生之謂玄。玄之又玄,故曰玄德。

《道德經》第50章

3樓:漢匠文化

道德經》第五十章原文、譯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鏈寬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人出世,叫做「生」;入地,叫做「死」。人世間屬於長壽的,佔3/10;屬於短命的,佔3/10;因為言行失道而意外死亡的,也佔3/10。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他祥神為了養生導致奉養所需過度。據說,善於維護生命的人,棚宴亮在陸上行走,不會遭遇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參加戰爭,也不會受到**的傷害。對於他,犀牛對其無處投角,猛虎對其身無處伸爪,**對其身無處顯露鋒芒。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可以讓人致其於死命的要害部位。

人出世而生,最終入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的傷害。犀牛對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對其身無處刺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道德經》第50章

4樓:夢之緣文化

翻譯。生命就是從生到死的過程。其中,命長的人有三成,命短命的人有三成,而那些本可長命卻入死地的人也有三成。

為什麼呢?因為過度求生養造成的。聽說那些有能力大難不死的人,行於荒蠻都能避開老虎和犀牛,參與戰鬥都能躲過兵器和武甲,也就是犀牛沒有目標用其角,老虎沒有物件揮其爪,敵兵沒地方刺其刀。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不在必死的境地。

解讀。死生有命,人各不同。三成的人天生命長,三成的人註定命短,都是自然現象,毫無平等而言。

還有三成的人本來擁有長生之命,但因為大補大養,過度修煉,把自己拖入了早死的境地。說明肆意妄為屬於找死,無為不欲可以避禍。還有十分之一的特殊人才,他們刀槍不入,逢凶化吉,死裡逃生,大難不死;他們就是命硬,也是天意。

對於這些人,只能羨慕,不能模仿。說明人各有命,不要求同,事有差別,不可劃一。

人道就是求存。古轎渣戚代環境惡劣,生存艱難,存活率不足一半。逃出險局則生,陷入危機則死。

有十分之一人,有兇險不受傷害,遇災難可以生存;他們屬於命大運好天道幫的人,此乃天理命數,而非迷信,就是死生有命,所以刻意追求,大有作為和過度養生都不是延年益壽的好辦法,而是守大道,積厚德,知天命,清淨無為,平安勿躁,自然而然。

天理仁慈,蒼天眷顧,總有閉陵人運氣很好,才藝出眾,天資聰慧,天賜良機,天生有才,古代聖賢,中外大師,科學梁肢天才,文學匠人,政治奇人,中彩票,遇貴人,撿錢包,得財寶。

之應用。知難而上有高招,鋌而走險懷絕技,立於不敗求生存,成功獲勝看天意。捨本逐末是愚昧,玩命求財乃笨拙。

知天理,有命數,看陰陽,懂八卦。**的確保不虧是關鍵,無為少動是方法,發財暴富是天意,聽天由命是心態。從政之人應該領悟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官場基本要領。

建功未必有賞,犯錯必有災禍;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不可求功,遇到兇險危局災禍,千萬躲避。

一起讀經典《道德經》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

5樓:成大文化

老子·第五十章 》

人一生出來,就進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竅活著,人以四肢九竅死去,人以這四肢九竅,將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世人太貪婪今生的享樂了。聽說善於得到並持守敬態真生命的人,行路不會遇到老虎,打仗不會受到傷害。在他面前,兇牛不知怎麼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麼撲張它的爪,敵兵不知怎麼揮舞他的刀。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已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啊!

這一章主要說的是:人脫離了貪婪享樂,善於得到並持守真生命,也就脫離了死亡的境地,很難遇到兇險和為難了。

人脫離了貪婪享樂,持守真生命,就很難做握有真正的兇險了。

老子·第五十一章》

萬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養,化育為物形,得勢而成長。所以萬物沒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貴,在於他不是情動一時、令出一時,乃是自然而然、永恆如此。

所以說,道生出萬物,又以恩德去蓄養,使它們成長髮育,給它們平安穩定,對它們撫愛保護。然而他這樣創造養育卻不強行佔有,他這樣無所不為卻不自恃己功,他是萬物之主卻不任意宰制,這可真是深不可測的恩德啊!

道產生了萬物,又用恩德去蓄養,為他們化育了形體,讓他們得到了勢而生長起來。大道的這種可敬純稿慶和恩德的可貴,是自然而然地發出的,是永恆的,不是一時興起,但是他卻不強行佔有,不任意宰割,這樣的恩德深不可測。

這一章主要是說道永恆的產生和孕養萬物,具備最深不可測的恩德。

孕育生養萬物,使它們茁壯成長,卻不去強行佔有他們,不任意宰割,這樣的恩德是深不可測的,事業也會長久。

《道德經》第五十章

6樓:星恩文化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碰爛握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譯文:人生就是從出生到死亡的歷程。長壽的人佔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本可以長壽但妄為把自己置於死地的人也佔十分之三。

為什麼?因為他們過分地追求奉養自己以求生。聽說善於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兕、虎,在戰場上不會被兵器所傷。

兕的角無處可用,虎的爪也沒了用處,兵器歷檔的刃也用不上。為什麼?因為他不把自己置於死地。

感悟:這一章可以分成兩段,一段是講有的人本來可以長壽,卻進入了短命的行列笑慶,是因為「求生之厚」,太急迫、營養過剩導致的,另外乙個是由於妄為、「作」,把自己置於死地的。怎樣才能避免這兩點呢?

還是道家的這種思想,順其自然,清心寡慾,清靜為天下正。正確地對待生命和死亡,不把死亡當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情,真的面臨死亡的時候,也能夠開朗地、樂觀地對待。

《道德經》全文,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道可道 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 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 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 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 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範圍 兩者同出異名 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

道德經全文是什麼??道德經原文和解釋

老子 一書的章節劃分,各章的句法排列,每句的句讀,是千古以族拿燃來被人懷疑的問題,而且很難下乙個確切不移的答案。因為秦漢以前的書籍,到秦漢以後,都重新整理過。秦漢以前,紙 墨 筆 硯還未流行,當時的書籍,連牛皮 羊皮寫字也沒有,更談不上線裝書,大多數都是刻在竹片上的所謂 竹簡 放置時,東一堆,西一堆...

道德經是否實用當今,道德經是否實用當今

道德經講的是自然界的自然規則,自然界萬物都遵循這個規律,人是萬物之一,當然也遵循這個規則。古代的人是人,現代的人也是人,只是環境有所變化,思想有所提高,但規律並沒有改變,所以說道德經對現在一定還是適用的。只是有很多人沒有理解道德經的真實意思,戴著有色眼睛來看老子,有色眼睛是別人給加上,而且是專家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