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馬首是瞻
注音】mǎ shǒu shì zhān
解釋】首:頭;瞻:往前或向上看。馬首是瞻,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山讓猜頭行事。後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用法】一般用在「唯」「依」等詞的後面;「馬首」前常有表示領屬的定語。前半部「馬首」與介片語合成介詞短語;作狀語;後半部「是瞻」作謂語。
近義詞】唯命是從、如影隨形、亦步亦趨。
反義詞】眾叛親離、分崩離析、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例句】你不必全聽他們的。話,唯他們~滑攔。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西元前559年,晉悼公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爭很逗型容易取勝。沒想到聯軍內部各懷異志,並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
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動總攻,他向聯軍將領釋出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備出發,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佈陣。作戰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大家就奔向**。
荀偃手下的將領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頓時不戰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2樓:成大文化
馬首是瞻的故事講的是什麼呢?馬首是瞻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這要從十二個諸侯國聯合攻伐秦國說起。
出處: 《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基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釋義: 「瞻」是看的意思。這則成語的本意是,作戰是士兵看著絕尺主 將的馬頭決定行動的方向。現在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者樂於追隨。
故事: 戰國時,晉淖公聯合了十二個諸侯國攻伐秦國,指揮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
苟偃原以為十二國聯軍攻秦。秦軍一定會驚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經得知聯軍心不齊,士氣不振,所以毫不膽怯,並不想求和。
苟偃沒有辦法,只得準備打仗,他向全軍將領釋出命令說:「明天早晨。雞一叫就開始駕馬套車出發。
各軍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爐灶。作戰的時候,全軍將土都要看我的馬頭來定行動的方向。我奔向那裡,大家就跟著奔向那裡。
想不到苟偃的`下軍將領認為,苟偃這佯指令,並橘高大專橫了,反感他說:「晉國從未下過這樣的命令,為什麼要聽他的?好,他馬頭向西, 我偏要向東。」
將領的副手說:「他是我們的頭,我聽他的。」於是也率領自己的 隊伍朝伍滾東而去:這樣一來,全軍頓時混亂起來。
苟偃失去了下軍,仰天嘆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執行,就不會有取勝的希望,一交戰肯定讓秦軍得到好處。」他只好下令將全軍撤回去。
亡羊補牢的成語故事,亡羊補牢的故事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 亡羊補牢 亡羊補牢的故事成語故事 成語 亡羊補牢 拼音 w ng y ng b l o 解釋 亡 逃亡,丟失 牢 關牲口的圈。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出處 戰國策 楚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舉例造句 張學良...
沐猴而冠成語故事,沐猴而冠的成語故事
沐猴而冠 m h u r gu n 生詞本基本釋義 沐猴 獼猴 冠 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貶義出 處 史記 項羽本紀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例 句那些肥頭胖腦的紳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著西洋禮服,其實都是資本家的走狗。拼音 ...
返老還童成語故事,返老還童的成語故事
一 返老還童的故事 據東晉葛洪 神仙傳 記載,漢朝淮南王劉安喜好學道求仙,用重金招聘這方面的門客。一天,八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前來求見,說有長生不老術願意奉獻。守門人進去通報。劉安說 他們自己都老態龍鍾了,哪會有什麼長生不老之術!分明是欺騙。快把他們給我趕走。老人們聽說劉安嫌他們老,就一下子都變成了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