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難行之惟難,行之難終之斯難的出處

2021-03-06 04:36:24 字數 5068 閱讀 6988

1樓:舊影離陌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魏徵上疏

原句: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意譯:並不是說懂得某個道理就是難得的,而真正難得的是在實踐中運用這個道理;

也並不是說會運用某種理論就是最難得的,最難得的是能有恆心在能這條路上走到盡頭.

評析:這句話中知、行、終三者是遞進的關係,強調的重點在「終」。《詩經》中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句子,強調的內容與此相近。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十卷四十篇,分類編輯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與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時的問題,大臣們的爭議、勸諫、奏議等。

它和《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有關貞觀政事的記載相比,較為詳細,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徵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資料。

2樓:血刺江湖丶株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出處] 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魏徵上疏 [註釋] 惟,只有 [意譯] 瞭解它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去做;去做也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善始善終。 [評析] 這句話中知、行、終三者是遞進的關係,強調的重點在「終」。

《詩經》中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句子,強調的內容與此相近。 望採納

「人之雲,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的出處? 15

3樓:匿名使用者

非知之難,

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出自魏徵《十漸不克終疏》,希望唐太宗能以此自省自勉,保持在位之初的執政風格。年青幹部同樣當以「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為工作座右銘,不僅博覽叢書,更要理論聯絡實際,勇於實踐,善於行動;做事不可虎頭蛇尾,而要持之以恆,慎始敬終。只有這樣年青幹部才能大有作為,有所成就。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強調知行合一。年青幹部要擺正姿態,注重學習,善於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從而提高履職能力,勝任崗位要求。同時,還要向班子裡其他同志學習工作方法、領導藝術;向老同志和基層同志學習,學習他們的優良作風、豐富經驗與奉獻精神。

工作方法、履職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學習積累。年輕幹部一定要有很強的爭先意識,勇挑重擔、勇於任事,做到面對問題不迴避、不推託,面對困難衝在前、敢迎戰,在基層工作中理論聯絡實際,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從群眾的立場出發,多幹一些利民惠民的實事好事,多幹一些群眾期盼的急事難事,真正做到敢擔當、有激情、能負重、能辦事、辦好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強調慎始敬終。

年輕幹部要求真務實、力戒浮躁、持之以恆。對於年輕幹部而言,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是進步的階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是成長的陷阱。年輕幹部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持之以恆的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保持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品格。

要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切不可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對自己負責的工作,要親自抓操作、抓督查,確保落地有聲、見到實效。「行」比「知」難,但「行」而「終之」更難。

年輕幹部當敢為人先、知行合

一、慎始敬終,努力踐行執政理念,爭取有所作為。

4樓:輝芊騎溫綸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出處]

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魏徵上疏

[註釋]

惟,只有

[意譯]

瞭解它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去做;去做也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善始善終。

[評析]

這句話中知、行、終三者是遞進的關係,強調的重點在「終」。《詩經》中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句子,強調的內容與此相近。望採納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並不是說懂得某個道理就是難得的,而真正難得的是在實踐中運用這個道理;也並不是說會運用某種理論就是最難得的,最難得的是能有恆心在能這條路上走到盡頭。

人之雲,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這句話是誰說的?

6樓:追隨_清風

吳兢《貞觀政要•慎終》,剛說錯了,開頭和李世民的那句有點像。

李世民《帝範》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

「非知之難也,惟行之艱也」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解釋:不是知道難,是做起來難。

出自魏徵的《十漸

不克終疏》

下一句是「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十漸不克終疏》是唐代政論家魏徵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以此警醒統治者要居安思危。

十漸不克終疏

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故其垂拱巖廊,佈政天下,其語道也必先淳樸而抑浮華,其論人也必貴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則絕奢靡而崇儉約,談物產也則重谷帛而賤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後,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

豈不以居萬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慾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橫流,削平區宇,肇開帝業。貞觀之初,時方克壯,抑損嗜慾,躬行節儉,內外康寧,遂臻至治。**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

臣自抉居左右,十有餘年,每侍帷幄,屢奉明旨。常許仁義之道,守之而不失;儉約之志,終始而不渝。一言興邦,斯之謂也。

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頃年已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謹以所聞,列之如左:

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慾,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於今,其風漸墮,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何以言之?

漢文、晉武俱非上哲,漢文辭千里之馬,晉武焚雉頭之裘。今則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於域外,取怪於道路,見輕於戎狄,此其漸不克終,一也。

昔子貢問理人於孔子,孔子曰:「懍乎若配索之馭六馬。」子貢曰:

「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讎也,若何其無畏纂?

」故《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的,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已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雲:「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自古以來,未有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

陛下貞觀之初,損己以利物,至於今日,縱慾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於心。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雲:

「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日擇善而行者乎?

此其漸不克終,三也。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們,蘭芷鮑魚,與之俱化,慎乎所習,不可不思。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於物,唯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巧。

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則不問而自疏,不見其非,則有時而自暱。暱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遠君子,豈興邦之義?

此其漸不克終,四也。

《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弗育於國。

」陛下貞觀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樸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運不臻;珍玩之作,無時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

末作滋興,而求豐實,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漸不克終,五也。

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恆恐不及。近歲已來,由心好惡弘,或從善舉而用之,要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所毀之人,未必可信於所舉;積年之行,不應頓失於一朝。

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減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幹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苟免,莫能盡力。此其漸不克終,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慾,內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載之後,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遂使盤遊之娛,見譏於百姓,鷹犬之貢,遠及於四夷。或時教習之處,道路遙遠,侵晨而出,入夜方還,以馳騁為歡,莫慮不虞之變,事之不測,其可救乎?

此其漸不克終,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然則君之待臣,義不可薄。

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鹹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已來,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闕庭,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間因所短,詰其細過,雖有聰辯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難乎?此其漸不克終,八也。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賢以為深誡。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已從人,恆若不足。

頃年已來,微有矜放,恃功業之大,意蔑前王,負聖智之明,心輕當代,此傲之長也。欲有所為,皆取遂意,縱或抑情從諫,終是不能忘懷,此欲之縱也。志在嬉遊,情無厭倦,雖未全妨政事,不復專心治道,此樂將極也。

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遠勞士馬,問罪遐裔,此志將滿也。親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遠者畏威而莫敢諫,積而不已,將虧聖德。此其漸不克終,九也。

昔陶唐、成湯之時非無災患,而稱其聖德者,以其有始有終,無為無慾,遇災則極其憂勤,時安則不驕不逸故也。貞觀之初,頻年霜旱,畿內戶口並就關外,攜負老幼,來往數千,曾無一戶逃亡,一人怨苦,此誠由識陛下矜育之懷,所以至死無攜貳。頃年已來,疾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

雜匠之徒,下日悉留和僱,正兵之輩,上番多別驅使,和市之物絕於鄉閭,遞送之夫相繼於道路。既有所弊,易為驚擾,脫因水旱,谷麥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寧帖。此其漸不克終,十也。

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統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穀豐稔,禮教聿興,比屋喻於可封如,菽粟同於水火。

暨乎今歲,天災流行,炎氣致旱,乃遠被於郡國;凶醜作孽,忽近起於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誡如,斯誠陛下驚懼之辰,憂勤之日也。

若見誡而懼,擇善而從,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湯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時所以敗德者,思而改之。與物更新,易人視聽,則寶祚無疆,普天幸甚,何禍敗之有乎?

然則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

千載休期,時難再得,明主可為而不為,微臣所以鬱結而長嘆者也。

臣誠愚鄙,不達事機,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聖聽。伏願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參以芻蕘之議,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

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這句話的翻譯是什麼

晉靈bai公不君 詩曰 靡不 du有初,鮮克有 zhi終。夫如是,dao則能補過回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答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 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譯 文 詩經 上說 沒有誰沒有個好的開頭,但很少能堅持到底。照這樣說來,能夠糾正錯誤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終...

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的者是什麼意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 論語 雍也 其中的 者 是指 這個人 大意是 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 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的意思

皆自於人歟 的意思是 難道說是因為內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容易才像這樣的嗎?還是認真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這句話強調 得 失 都是由人事決定的。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出自 伶官傳序 伶官傳序 全稱 五代史伶官傳序 選自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所作 新五代史 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