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弧度:π/2≈3.14/2=1.57
因為θ是第二象限角,所以:
-1就是說cosθ的值做為角的話,是第四象限的角。
第四象限角可得鉛筆圈出的部分:sin(cosθ)<0同理:因為θ是第二象限角,所以:00
高中數學,三角函式的影象與性質。題目如圖。解析有部分看不懂,已用紅框圈出,請解釋一下,謝謝。
2樓:雨中韻味
這裡運用了整bai體代入的du
思想。因為zhi正弦函式y=sin(ωx+φ)的對稱軸是dao(當ω=1,φ=0時)。
但是當回ω≠答1,φ≠0時,它的對稱軸就要發生變化,這時,我們可以把ωx+φ當做一個新角(新的變數)x,這時sinx的對稱軸是
,這時讓這個新變數x等於
的x值就是函式改變後的對稱軸。
等號左邊的
就是整體代換後的新角x,右邊的
就是x要滿足的關係(sinx的對稱軸)。
3樓:匿名使用者
你可bai以在紙上畫一個正弦影象,duy=sinx,可以發現函式影象zhi
的對稱dao軸是x=kπ+π/2,k∈z,實際上對於版函式y=asin(
權bx+c),對稱軸就是bx+c=kπ+π/2,k∈z,所以對函式y=2sin(2x+π/6),對稱軸是2x+π/6=kπ+π/2,k∈z,
解得x=kπ/2+π/6,k∈z。
4樓:sa坤兒
y=sinx的對稱軸是x=π/2+kπ,所以在y=2sin(2x+π/6)的對稱軸計算是2x+π/6=π/2+kπ。
大神,請問第三題怎麼答謝謝
5樓:匿名使用者
如下圖所示:三角形中,左邊兩數相加的和除以右下的數(6+2)÷8=1
(10+8)÷9=2
(8+4)÷4=3
(10+8)÷2=9
6樓:
答案是9
左邊兩個數字相加除以右邊數字得出結果
7樓:勇哥
這個題可以通過三角函式的定義來進行公式的套比來計算就可以了
8樓:黑丨白丨色
這道題怎麼答案應該網上可以查一下。
9樓:守望者丶覲
麻煩把你的**重新發一下,你這道題我們看不太清。
10樓:匿名使用者
(6+2)÷8=1
(10+8)÷9=2
(8+4)÷4=3
(10+8)÷2=9
答案是9
11樓:蘇打綠
不好意思。看這個我也不是很知道第三題怎麼解答
12樓:裡裡天天
實在不好意思,你出的這個第3題我也是不會的了,太難了。
三角函式題 圖中圈出的上一步到下一步是怎麼來的 10
13樓:匿名使用者
cos60°=0.5
中間那個不動,變成 sinb-0.5sinb=0.5sinb=cos60° * sinb望採納
14樓:f龍吟決
cosπ/3=1/2,所以sinb-cosπ/3sinb=cosπ/3sinb
我用鉛筆圈的這幾個表示什麼意思?
1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個是「負一來次方
源」,1/3的負一次方是1/3的一次方的倒數,也就是3,一個數的負幾次
方則為這個數的幾次方的倒數
第二個是」0次方「,0的0次方沒有意義,其他數的零次方均為1,原數即為1
第三個是2倍的sin30°,sin是三角函式的正弦值,為其後所接角或角度的正弦值,是此角所對的直角邊和斜邊的比值,sin30°即為1/2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有問題請追問,若無問題希望能儘快採納,謝謝
一個三角函式定積分問題。圖中畫圈出為什麼可以改變積分割槽間?怎樣得出它的週期性是2pi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周期函式在長度為一個週期內的積分值是相等的,因此可以改變積分割槽間
三角函式中sinx的週期為2pi,這樣無論怎樣進行運算,可能最小週期會不一定是2pi,但2pi一定是其中的一個週期
17樓:匿名使用者
你畫下影象就知道啦 今天太晚了明早給你寫下步驟 不過可以不用這種方法的 也能直接算 畢竟考試時有時候一緊張想不到
三角函式在生活中的應用
18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1、比如直角彎管處的介面,如果用兩張鐵皮製成圓管,並用兩棵來垂直相接,那麼鐵皮的介面處的切線就是它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拼接厚才能保證是垂直相接的。
2、三角函式一般用於計算三角形中未知長度的邊和未知的角度,在導航、工程學以及物理學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
3、解決物理中的力學問題時很重要,主要在於力與力之間的轉換,並列出平衡方程。
4、利用三角函式,根據地上影子的長度,可以求出大樹、旗杆等不便測量的物體的高度。
擴充套件資料
三角函式的起源
公元五世紀到十二世紀,印度數學家對三角學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儘管當時三角學仍然還是天文學的一個計算工具,是一個附屬品,但是三角學的內容卻由於印度數學家的努力而大大的豐富了。
三角學中」正弦」和」餘弦」的概念就是由印度數學家首先引進的,他們還造出了比托勒密更精確的正弦表。
我們已知道,托勒密和希帕克造出的弦表是圓的全弦表,它是把圓弧同弧所夾的弦對應起來的。印度數學家不同,他們把半弦(ac)與全弦所對弧的一半(ad)相對應,即將ac與∠aoc對應,這樣,他們造出的就不再是」全弦表」,而是」正弦表」了。
印度人稱連結弧(ab)的兩端的弦(ab)為」吉瓦(jiba)」,是弓弦的意思;稱ab的一半(ac) 為」阿爾哈吉瓦」。後來」吉瓦」這個詞譯成阿拉伯文時被誤解為」彎曲」、」凹處」,阿拉伯語是 」dschaib」。十二世紀,阿拉伯文被轉譯成拉丁文,這個字被意譯成了」sinus」。
19樓:不策酒鴻疇
這個還可以吧、再舉個例題
如圖7,已知某小區的兩幢10層住宅樓間的距離為ac=30
m,由地面向上依次為第1層、第2層、…、第10層,每層高度為3
m.假設某一時刻甲樓在乙樓側面的影長ec=h,太陽光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α
.(1)
用含α的式子表示h(不必指出α的取值範圍);
(2)當α=30°時,甲樓樓頂b點的影子落在乙樓的第幾層?若α每小時增加15°,從此時起幾小時後甲樓的影子剛好不影響乙樓採光?
21.(1)過點e作ef⊥ab於f,由題意,四邊形acef為矩形………………………………………1分
∴ef=ac=30,af=ce=h,
∠bef=α,∴bf=3×10-h=30-h………………………………………2分
又在rt△bef中,tan∠bef=bfef
,………………………………………3分
∴tanα=
,即30
-h=30tanα.
∴h=30-30tanα………………………………………4分
(2)當α=30°時,h=30-30tan30°=30-30×
≈12.7,………………………………………5分
∵12.7÷3≈4.2,
∴b點的影子落在乙樓的第五層
………………………………………6分
當b點的影子落在c處時,甲樓的影子剛好不影響乙樓採光.
此時,由ab=ac=30,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45°,7分∴
45-30/15
=1(小時).
故經過1小時後,甲樓的影子剛好不影響乙樓採光………………………………………8分
20樓:
一、實際。
某天小明和小剛在山上玩,有棵樹吸引了他們,於是小明和小剛二人打算測量出這棵樹的高度,於是他們拿來了一系列的測量工具。
小明說:「以樹的底部為a,底部為b,在平地上選取一點o,亮出ao與bo的距離,測量ao與地面形成的角α,bo與地面形成的角β。則得出樹高為:sinβ×bo—sinα×ao。」
我說:「你的方法麻煩了,而且這顆樹離地面好遠。我打算把樹的周圍弄成平地,選取一點o,以樹的底部為a,底部為b,測量出∠aob和bo的距離,則樹高為sin∠aob×bo」
二、理論。
【例題】如圖,已知某小區的兩幢10層住宅樓間的距離為ac=30 m,由地面向上依次為第1層、第2層、…、第10層,每層高度為3 m.假設某一時刻甲樓在乙樓側面的影長ec=h,太陽光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為α。
(1) 用含α的式子表示h(不必指出α的取值範圍);
(2) 當α=30°時,甲樓樓頂b點的影子落在乙樓的第幾層?若α每小時增加15°,從此時起幾小時後甲樓的影子剛好不影響乙樓採光?
解:(1)過點e作ef⊥ab於f,由題意,四邊形acef為矩形。
∴ef=ac=30,af=ce=h, ∠bef=α,∴bf=3×10-h=30-h。
又 在rt△bef中,tan∠bef=bfef ,
∴tanα= ,即30 - h=30tanα. ∴h=30-30tanα。
(2)當α=30°時,h=30-30tan30°=30-30× ≈12.7,
∵ 12.7÷3≈4.2, ∴ b點的影子落在乙樓的第五層。
當b點的影子落在c處時,甲樓的影子剛好不影響乙樓採光.
此時,由ab=ac=30,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45°, 7分
∴ 45-30/15 = 1(小時).
故經過1小時後,甲樓的影子剛好不影響乙樓採光。
21樓:夜風晚襲
測旗杆的高度,根據影子測
測一棟大樓的高度, 原理都一樣
三角函式題緊急求助,謝謝,2道三角函式題求助謝謝!
1.根據題意可得a 0 2a 1可視為是此鈍角三角形的最長邊 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 鈍角 的餘弦值 1,0 根據餘弦定理 cos a 2 2a 1 2 2a 1 2 2 a 2a 1 a 2 8a 4a 2 2a a 8 4a 2 即 1 a 8 4a 2 0 解得 a 2或2 a 8 2 a 8 2...
簡單的一個三角函式問題,三角函式。問題。簡單的。
1 cos方3x 4 sin方3x 4 cos 3x 4 所以 y cos 3x 4 2 sin 2x 6 sin 2x 6 2cos方 根下3 倍的sin2x 2cos方 根下3 倍的sin2x cos2x 1 根下3 sin2x cos2x 1 2sin 2x 6 1 所以 y 2sin 2x ...
高一數學關於三角函式的問題
此為半形公式 證明用倍角公式 sinx sin 2 x 2 2sin x 2 cos x 2 cosx cos 2 x 2 2cos 2 x 2 1所以1 cosx 2cos 2 x 2 則sinx 1 cosx 2sin x 2 cos x 2 2cos 2 x 2 sin x 2 cos x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