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心理學角度,簡述學習活動對小學兒童心理髮展的意義

2021-05-11 23:49:42 字數 5383 閱讀 6667

1樓:開開

遊戲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它不僅具有娛樂的作用,而且能影響兒童在語言、認知、情緒、性格等方面的發展。遊戲的特點與童年的情緒性、模仿性、易變性、幼稚性相近。

對於兒童來說,遊戲是激動人心的,能使其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

一、遊戲的本質

關於遊戲的本質這一問題,不同的遊戲理論都做出了各自的經典闡釋。但由於遊戲本身的複雜性、人們理解角度及文化背景的多樣性,給遊戲下一種可行的、公允的定義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相互聯絡的因素來說明遊戲的特性。概括起來,遊戲具有自發性、自主性、虛幻性、體驗性、非功利性五個基本特性。

(一)遊戲的自發性

兒童參加遊戲活動是出自內在的動機,是完全主動自願的。遊戲靈活多變,自由自在,能適應兒童的需要。兒童主動、自願地進行遊戲活動,並且遊戲沒有外部的控制、強加的要求,沒有要完成任務的需要,讓兒童沒有壓力,在一種放鬆、自由的環境中活動。

荷蘭學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遊戲都是一種自願的活動,遵照命令的遊戲已不再是遊戲,它至多是遊戲的強制性模仿」。

(二)遊戲的自主性

兒童在遊戲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確定遊戲內容,佈置遊戲場景,選擇遊戲夥伴、遊戲材料,決定對待和使用活動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或通過與夥伴的協商,改變原有遊戲的操作程式,制訂新的遊戲規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願望控制遊戲程序。在遊戲中,兒童也會反映著周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例如,扮演汽車司機、解放軍、售貨員等等。

也就是說,遊戲的各個方面都是由兒童自行決定的,兒童是遊戲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說,遊戲是兒童自由、自主的活動。

(三)遊戲的虛構性

兒童的遊戲是虛構性的,是充滿想象的,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在遊戲中兒童的生活經驗得以創造性地再現,具體表現在遊戲的內容、種類和玩法上,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在遊戲中,一切都是「好像是」、「假裝是」,兒童可以在假想的情境裡,按照自己的意願扮演各種角色,體驗各種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在他們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允許的,似乎沒有為什麼這樣的問題。

(四)遊戲的體驗性

作為活動的主體,兒童在遊戲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主觀感受或心理體驗,即遊戲性體驗。遊戲性體驗是遊戲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構成要素,也是判定一種活動是否是遊戲的重要標誌之一。西克森特米赫利普用英文單詞「flow」一詞來形容遊戲中的情感體驗,在遊戲中,「在那一刻,自我、現實,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遠遠地遁去了,全副身心都被當前活動佔據了,靈感進發,思如泉湧」。

這樣,遊戲的過程也就成了遊戲者興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過程,是遊戲者在遊戲中實實在在的「收穫」,這也正是遊戲的魅力所在。

(五)遊戲的非功利性

遊戲者關注的是遊戲的過程而非遊戲的最終結果或目的。在遊戲中,不創造任何有實效的社會財富,不承擔任何社會義務,活動的目的不追求功效,只是為了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獲得個體性情的愉悅和滿足,遊戲的目的與意義就存在於遊戲中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與感悟。

二、遊戲缺乏對兒童的不利影響

(一)對孩子的操作智力發展不利

關心子女的智力發展,注重智力投資,是當今父母的一種普遍心態。然而,注重孩子智力的發展也需要找準方向。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智力蘊含著的兩大內容是:

一是與言語有關的智力,主要涉及概念、理解、記憶、計算、言語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與操作有關的智力,主要涉及動手、解決問題、創造性、想象力、空間判斷等方面的能力。這兩方面能力的協同發展,孩子才會表現出較佳的智慧水平。習慣上,家長們似乎覺得以肢體活動為主的遊戲與以腦力運動的智力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而實際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遊戲培養和開發的主要是與孩子的操作智力有關的能力,在遊戲中,孩子所受到的制約大大減少了,他們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主動的參與者,能充分發揮空間想象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這無疑有助於孩子操作性智力水平的提高。

(二)影響了孩子的社會化發展和與同伴交往

相比較而言,遊戲往往是與小朋友一起的,因而具有更多的同伴交往。心理學家認為,個體要從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成長為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必須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兒童就是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在與社會的接觸中,瞭解並且掌握為人處世的種種準則與規範的。

三、遊戲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遊戲提高兒童的探索力和觀察力

兒童在捉迷藏的過程中學會了細緻地思維,認真地觀察和排除假象去尋找目的物。兒童智力的發展離不開肢體的活動能力,而遊戲是身體和心靈共同參加的學習。人的大腦思維的靈活性是與肢體手腳的靈活性相聯絡的。

一個行動遲鈍、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學習超群。 轉貼

2樓:花

遊戲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元素。所以說在遊戲中學習知識,既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能開發孩子的大腦。

3樓:匿名使用者

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在學習、及與同學的交往中將眼光從內(自己)轉為對外(外部世界)。並在自我發展中體驗成功、驕傲等更深的需要。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4樓:匿名使用者

4.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什麼?

相當開放

作為一名未來的人民教師,談談學習小學兒童心理學有什麼意義

5樓:匿名使用者

學了學前兒童心理學,你就比較能理解每個時期的幼兒發展情況,你就比較能理解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模式為什麼是這樣,自然而然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而且能用他們接受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知道什麼樣的東西他們能學會,超出他們認知發展的東西就不要亂教。過早強迫他們學習他們無法接受的東西,等於揠苗助長!!

6樓:幻化十三

學習小學兒童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瞭解未來工作物件-小學兒童,他們的的心理過程,從而實施相應的,正確的,教育方式。

7樓:蠻橫的大爺

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心裡,不那麼容易動怒

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有什麼收穫或啟發

8樓:京師博仁(北京)資訊科技****

兒童發展心理學主要掌握的是兒童成長階段的心理特徵和表現,可以說在兒童階段,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應在教育中特別重視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同時在這一時期,兒童開始學會模仿,所以一定要注重兒童的成長環境的建設。

至於啟發的話:首先,兒童心理學為學前兒童教育提供心理學依據。學前兒童的教育一般被稱為早期教育,由於嬰幼兒身心的特殊性,對其教育也有較大的特殊性,它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義。

所以,教育者(包括家長和幼教工作者)不僅要考慮客觀的教育要求,而且應十分重視兒童心理髮展規律,考慮兒童的成熟狀況和發展可能性。在不同的 年齡階段,教育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其次,早期教育與學校的系統教育不同。其出發點和重點在於提高幼兒的心理髮展水平,在生活、遊戲、學習中培養認識能力,良好的習慣、性格等。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寓教於生活,遊戲及交往之中,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

最後,掌握必要的兒童心理學知識是做好兒童教育工作的前提,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才能引導兒童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9樓:彭咿呀

小學教學的要求有利於提高兒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覺性。學習的社會性要求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義務感,也培養了意志力,這些對兒童個性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集體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交往能力和社會認知水平,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自我意識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兒童會表現出觀察的目的性、精確性、順序性、判斷力都比較差。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應教會孩子明確觀察目的,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學會對觀察結果進行處理,並養成觀察習慣。

第一,小學生的記憶從幼兒期的無意記憶占主導地位發展到有意記憶占主導地位,是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從機械記憶占主導地位發展到意義記憶占主導地位,這是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第二個特點。第三,小學階段從具體形象的記憶為主導,逐步發展到對詞的抽象記憶,這是小學兒童記憶發展的第三個特點。

六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占主導地位,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具備了人類思維的整體結構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存在不平衡性。

豐富兒童的語言、豐富兒童的表象、進行專門的想象訓練。

善於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使要求學生注意的物件具有新穎性、較大的強度、運動變化性、突出注意物件與背景的差異;運用有意注意的規律,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抗干擾能力。運用兩種注意交替的規律組織教學。

因為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具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容易被認識物件本身的特點所吸引,使用直觀教學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且也能幫助學生進行感知、思維、記憶和想象。

學習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意義

10樓:匿名使用者

6、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問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教師**並干預學生;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1、通過它可以瞭解兒童出生後各階段的心理狀態、心理現象以及在面對兒童時期即將遇到大部分事件兒童的心理反應如何。可以更好的促進兒童的早期心理髮展,力求在兒童早期樹立健康的心理,儘可能的確保兒童在今後的成長發展中,擁有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2、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有關兒童心理髮展的基礎學科,不僅介紹了兒童心理髮展的路徑,而且還介紹了這個領域的研究狀況。通過這門學科,對兒童心理會有全面系統的瞭解,能夠形成相應的脈絡。

3、各章內容的組織以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主線,力求全面呈現學前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為形成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4、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問題;為實際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教師**並干預學生;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5、探索人類心理是21世紀重要的學科之一,教育心理學從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心理規律,將補充和擴充套件心理學理論。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要性的喚醒,逐漸也關注到教育學中還有很多規律需要完善,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有助於這些規律的完善。

11樓:小鈴鐺

研究學前兒童心

理學的意義 幼教工作者通過學習學前兒童心理學,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穫: 1、掌握關於學前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基本知識。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研究從出生到入學前心裡發生發展有關規律的科學,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可以提高自己瞭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別是他們的心理髮展特點和學習活動規律。才能使自己「快速」瞭解 「幼兒」的內心世界呢?學前心理學這一學科,本書將幫助我們瞭解學前兒童的發展,以及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

如,它闡述學前兒童發展過程;;圍繞「學前兒童心裡發展的年齡特徵」、學前兒童注意到發展」、「學前兒童的記憶發展」等,簡述學前心理學的學科發展;

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學前兒童注意發展,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種心理狀態,特別是小班的小朋友我們平常也會說我們班某某幼兒的注意真是差,總是在抱怨怎麼會這樣那樣的,我學了這章後我知道了3—6歲的幼兒兒童的注意發展的特徵仍然主要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有意注意初步發展。有意注意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水平底,穩定性差而且依賴**的組織與引導,注意的選擇有賴於知識經驗好認真水平。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我受益非淺,掌握了許多學前教育的理論知識,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斷實踐,利用空餘時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從心理學角度,學習怎麼改變人生,從心理學角度談談學習如何改變人生?

學習分廣義的學習和狹義的學習兩種,後者指課堂學習,而前者則指包括一切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活動。人活著就得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任何需要都得通過主動地改變自己的認知和行為去完成才可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只有學習才可滿足自己和社會,才可以改變人生。心理學角度學習怎麼改變了?首先謝謝能要你獲得大量知識,然後在大...

學習心理學的作用與目的!可以簡述

學習心理 學的目的,就是要自我提升,把握內心 反省自己是否有一健康的心理,首先自己能自主自強有信心戰勝消極的心態,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人與物,想著以和為貴,有大海的胸懷,去理解對方 幫助別人 容納別人,帶動周圍的環境,用自己的美德影響別人,當別人有事的時候,靜下心來談心,給他們一個微笑或者跟有他同樣的...

在教育心理學中教師的角色與教育學中教師的角色為什麼不一樣

分析的角度不同。而且這樣的問題其實是不存在標準答案的,綜合一下認識就更全面了,事實上考試如果出這樣的題目就是要你綜合所讀,自己分析的,用自己的語言說全面就好了。大型的標準考試不大會考這樣的題目。教育心理學 分析教師角色應怎樣發展 一說到教育心理bai學理論du,絕大多數老師首先想到的是,zhi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