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原文及翻譯
1樓:染無一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
言行不離道之規律能夠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長壽的。
2樓:帳號已登出
「知人者智,bai自知者明」意思是du: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zhi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是真dao正聰明。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白話譯文】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擴充套件資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西元前206年-西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自知之明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3樓:驕學相長
自知之明文言文翻譯如下: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別人的人自己就會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天的人就會無法立志進取。
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怪別人,難道不是拘泥守舊,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會遵循這正常的事,而小人則遵循異端。
原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作品簡介: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
自知之明古文翻譯,自知之明古文的譯文
自知之明 選自 荀子 榮辱 原文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翻譯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 抱怨別人的人就會走投無路 困窘而無法擺脫 抱怨老天的人是沒有志氣 不會立志而進取 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
高中文言文翻譯,高中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魏允貞,字懋忠,南樂人。萬曆五年考中進士,授職荊州推官。政績最高,升為御史。這之前,張居正對其子有私心,其他輔臣呂調陽兒子興周,張四維兒子泰徵 甲徵,申時行兒子用懋,都相繼舉進士。甲徵 用懋即將廷試,魏允貞剛好上書請求皇 帝允許從今天開始輔臣子弟中了進士,需等到父輩離職後才允許參加廷試。張四維大怒,...
三餘原文及翻譯文言文,《三餘》文言文翻譯
三餘 文言文翻譯 乙個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質樸,木訥而又好學 有人想跟著他學習,他卻不肯輕易去教,說 必須把書讀夠百遍 說是 書讀夠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跟從他學習的人說 想學習卻沒有時間 董遇說 應該做到三餘 餘枯或 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 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敗螞天中的空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