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木繹
信願行具足即可往生極樂。淨土法門並不難,是最簡單易行的。萬修萬人去。 依教奉行難 老實唸佛難。 信心難立。願力難生。這些都是障礙往生的根本原因。
淨 土 三 資 糧 — 信 願 行
精 進 佛 七 開 示
人 活 在 世 上, 無 論 做 什 麼 事 情, 都 需 要 及 時 作 好 準 備, 何 況 出 世 間 了 生 死 的 大 事, 更 應 如 此。 諸 位 想 往 生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不 可 不 早 日 準 備 資 糧。
比 如, 想 去 外 國 旅 遊, 首 先 需 要 辦 理 護 照、 籤 證、 買 飛 機 票, 準 備 衣 服、 日 常 用 品 等。 到 國 外 的 時 候, 還 必 須 有 人 接 待, 安 排 吃 住 與 活 動 等 等, 如 果 不 懂 外 語, 還 要 請 人 當 翻 譯。 所 有 這 些 都 是 資 糧。
如 果 資 糧 短 缺, 就 跨 不 出 國 門, 或 者 雖 然 到 了 國 外, 也 將 會 非 常 地 乏 味。
一、 信
淨 土 宗 所 談 的 信, 包 括 二 方 面 的 內 容:
一、 總 信;
二、 別 信。
什 麼 是 「總 信」 呢? 即 信 實、 信 德、 信 能 。
第 一 、 信 實 : 相 信 佛 教 經 律 論 三 藏 所 闡 述 的 一 切 義 理, 如 四 諦、 十 二 因 緣、 六 度 等 等, 這 是 佛 陀 為 不 同 根 器 的 眾 生 而 施 設 的 八 萬 四 千 法 門。 如 果 你 一 邊 口 念 佛 號, 一 邊 反 對 人 家 看 經 學 教, 主 張 不 要 學 習 許 多 佛 法, 這 是 不 正 確 的。
第 二、 信 德: 相 信 三 寶 清 淨 殊 勝 的 功 德。 念 佛 有 念 佛 的 功 德, 持 戒 有 持 戒 的 功 德, 布 施 有 布 施 的 功 德, 供 養 佛 法 僧 三 寶 可 以 得 到 無 量 無 邊 的 功 德。
第 三、 信 能: 相 信 用 功 修 行, 能 夠 斷 煩 惱 證 菩 提。 相 信 佛 菩 薩 有 力 量 幫 助 和 指 導 眾 生 了 脫 生 死。
無 論 是 修 學 哪 個 宗 派 的 佛 教 徒 都 必 須 遵 從 總 信 裡 的 內 容, 也 就 是 說, 信 仰 三 寶 是 一 個 學 佛 者 最 基 本 的 信 念。
二、 別 信
這 是 淨 土 宗 尤 其 強 調 的 信, 分 成 二 點 說 明: 第 一, 相 信 極 樂 世 界 依 正 二 報 的 莊 嚴; 第 二, 相 信 一 心 念 佛 可 以 往 生。
《華 嚴 經》 說: 「佛 法 大 海, 信 為 能 入, 智 為 能 度。」 一 個 學 佛 者 若 不 具 足 信 心, 哪 怕 把 三 藏 十 二 部 研 究 透 徹, 也 不 能 得 到 法 益, 猶 如 翻 看 地 圖 冊, 去 什 麼 地 方, 走 什 麼 路 線, 你 都 了 如 指 掌, 可 是 你 不 相 信 地 圖 冊 上 所 標 明 的 各 條 線 路 是 正 確 的, 固 步 不 前, 豈 能 到 達 目 的 地 呢?
釋 迦 牟 尼 佛 一 生 談 經 三 百 餘 會,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開 設 八 萬 四 千 法 門, 適 應 無 量 眾 生 的 根 機, 淨 土 法 門 在 無 量 無 邊 的 法 門 中, 是 一 種 最 難 信 和 最 易 行 的 特 別 法 門,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以 佛 眼 觀 照 世 間, 無 問 自 說, 普 應 群 機。
淨 土 法 門 既 然 這 樣 殊 勝, 我 們 如 何 才 能 真 正 起 信 呢? 淨 土 宗 第 十 二 祖 徹 悟 禪 師 說: 淨 土 法 門 的 「信」, 共 有 十 個 方 面:
第 一、 相 信 「生 必 有 死」。 古 往 今 來, 每 一 個 人 都 免 不 了 死 亡 之 日。
第 二、 相 信 「人 命 無 常」。 在 座 的 諸 位 同 道, 哪 位 先 往 生, 哪 位 後 舍 報, 都 很 難 肯 定。 佛 陀 說:
「人 命 在 呼 吸 間」。 的 確 生 命 的 無 常 誰 能 預 料 得 到 呢?
第 三、 相 信 「輪 回 路 險」。 今 世 雖 然 生 在 善 道, 假 如 你 不 珍 惜 人 生, 不 廣 修 諸 善, 那 麼, 要 想 後 世 再 出 生 在 人 道, 就 很 難 說 了。 在 無 始 無 終 的 生 死 輪 回 路 上, 確 實 是 極 其 險 要 的。
第 四、 相 信 「苦 趣 時 長」。 佛 經 中 說: 墮 到 三 惡 道 裡, 無 論 是 哪 一 惡 道, 至 少 要 受 五 千 劫 的 大 苦, 然 後 方 能 脫 離。
第 五、 相 信 「佛 語 不 虛」。 相 信 佛 陀 所 說 的 教 法, 沒 有 絲 毫 虛 妄。 「日 可 令 冷, 月 可 令 熱」, 佛 陀 所 說 的 教 法, 絕 對 真 實 不 虛。
佛 陀 親 口 所 說 的 淨 土 法 門 也 是 如 此, 因 為 佛 是 真 語 者、 實 語 者、 不 異 語 者、 不 誑 語 者。
第 六、 相 信 「實 有 淨 土」。 猶 如 相 信 有 娑 婆 世 界 的 存 在 一 樣, 相 信 極 樂 世 界 真 實 存 在。
第 七、 相 信 「願 生 即 生」。 發 願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的 修 行 人, 三 資 糧 具 足 後, 決 定 可 以 到 達。
第 八、 相 信 「生 即 不 退」。 一 經 往 生, 必 獲 不 退 轉 位, 永 遠 不 會 再 來 娑 婆 世 界 受 苦, 除 非 你 乘 願 再 來 度 化 眾 生。
第 九、 相 信 「一 生 成 佛」。 娑 婆 世 界 的 眾 生 壽 命 極 其 短 暫, 凡 是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的 聖 眾, 壽 命 無 量, 必 定 當 生 成 佛。
第 十、 相 信 「法 本 唯 心」。 佛 陀 說: 「心 雜 染 則 有 情 雜 染, 心 清 淨 則 有 情 清 淨。
心 雜 染 則 國 土 雜 染, 心 清 淨 則 國 土 清 淨。」 一 切 染 淨 諸 法 無 不 是 唯 心 所 造、 唯 識 所 變。
徹 悟 禪 師 所 說 的 十 信, 其 中 後 四 種: 「願 生 即 生」、 「生 即 不 退」、 「一 生 成 佛」、 「法 本 唯 心」, 屬 於 殊 勝 的 果 報。 前 四 種:
「生 必 有 死」、 「人 命 無 常」、 「輪 回 路 險」、 「苦 趣 時 長」, 如 果 眾 生 不 信 佛 法, 不 依 佛 法 實 行, 便 有 這 四 種 的 過 患。 但 無 論 相 信 或 不 相 信, 輪 回 現 象 依 然 存 在。
前 四 種 與 後 四 種, 即 善 與 惡 的 八 種 果 報, 勤 修 淨 土 法 門 的 人, 如 果 能 夠 產 生 真 實 的 信 仰, 那 麼 對 前 四 種 惡 果 理 應 徹 底 斷 除。 這 樣, 就 是 第 五 種 「佛 語 不 虛」 的 信 仰。
二、 願
願 也 分 成 二 部 分 說 明:
一、 厭 離 娑 婆,
二、 欣 取 極 樂。 對 娑 婆 世 界 一 定 要 有 極 大 的 厭 離 心, 對 極 樂 世 界 一 定 要 有 無 限 的 欣 取 心。
梵 語 娑 婆, 漢 譯 堪 忍。 娑 婆 世 界 的 眾 生 安 於 十 惡, 承 受 種 種 煩 惱 與 痛 苦 的 折 磨 而 不 肯 出 離。 《無 量 壽 經》 和 《阿 彌 陀 經》 中 把 娑 婆 世 界 眾 生 的 痛 苦 現 象, 用 四 個 五 來 說 明。
《無 量 壽 經》 中 說: 娑 婆 世 界 眾 生 有 「五 惡」、 「五 痛」、 「五 燒」。 五 惡, 指 造 作 殺、 盜、 淫、 妄、 酒; 由 五 惡 而 召 感 現 世 種 種 痛 苦 的 果 報 名 為 五 痛; 召 感 後 世 與 後 後 世 種 種 的 苦 報 名 為 五 燒。
在 《阿 彌 陀 經》 中, 釋 迦 牟 尼 佛 把 娑 婆 世 界 形 容 成 五 濁 惡 世, 簡 稱 五 濁。
一、 劫 濁: 劫 濁 中 的 眾 生, 業 障 深 重, 不 修 福 德, 壽 命 逐 漸 縮 減, 當 縮 減 到 三 十 歲 的 時 候, 飢 饉 災 起, 生 活 條 件 極 端 困 迫, 導 致 死 亡 的 眾 生 遍 處 皆 是, 觸 目 驚 心。 當 人 壽 減 到 二 十 歲 時, 各 種 恐 怖 的 疾 疫 災 難 廣 泛 流 行, 缺 醫 短 藥, 無 量 無 邊 的 眾 生 因 此 而 身 亡。
當 人 壽 減 至 十 歲 時, 刀 兵 災 起, 草 木 皆 兵, 娑 婆 世 界 的 眾 生 無 不 互 相 殘 殺, 最 終 造 成 人 類 莫 大 的 劫 難。 這 是 劫 濁。
二、 見 濁: 處 在 像 法 與 末 法 時 代 的 眾 生, 惡 見 深 重, 不 講 因 果, 不 信 輪 回, 偷 機 取 巧, 廣 造 諸 惡, 豈 能 安 貧 守 道。
三、 煩 惱 濁: 煩 者 煩 躁, 惱 者 惱 亂。 娑 婆 世 界 的 眾 生, 終 日 無 不 被 貪 嗔 痴 等 種 種 煩 惱 之 所 擾 亂, 爾 虞 我 詐, 虛 誑 諂 曲, 身 心 不 寧, 惶 恐 不 安, 沒 有 力 量 修 習 善 法, 名 為 煩 惱 濁。
四、 眾 生 濁: 亦 名 有 情 濁。 無 始 以 來, 六 道 眾 生 在 生 死 苦 海 中 頭 出 頭 沒, 不 知 脫 離, 因 為 多 生 多 劫 業 力 的 推 動, 從 而 不 孝 父 母、 不 敬 師 長、 不 聞 佛 法、 不 做 功 德, 豈 有 解 脫 之 日!
五 、命 濁: 亦 名 壽 濁。 劫 初 人 壽 八 萬 歲, 以 後 眾 生 身 口 意 三 種 惡 業 日 漸 增 多, 因 而 人 壽 漸 漸 縮 減, 名 為 命 濁。
《阿 彌 陀 經》 中, 將 娑 婆 世 界 說 為 五 濁 惡 世, 其 目 的 是 讓 眾 生 盡 快 生 起 厭 離 娑 婆 之 心。 那 麼, 如 何 方 能 發 起 厭 離 心 呢? 我 認 為 四 個 五 很 重 要, 務 必 時 時 刻 刻 銘 記 於 心。
如 果 修 持 淨 土 法 門 的 人, 貪 生 怕 死, 眷 戀 塵 世, 阿 彌 陀 佛 垂 手 接 引 而 不 願 跟 隨 往 生, 那 麼, 你 的 厭 離 心 是 否 純 正, 就 必 須 再 次 檢 驗 了。 我 們 娑 婆 世 界 的 眾 生 活 一 天, 甚 至 活 一 千 年, 一 切 都 是 隨 順 業 力 流 轉, 總 免 不 了 五 惡、 五 痛、 五 燒 諸 般 痛 苦 的 日 子。
怎 樣 才 能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呢? 《 阿 彌 陀 經 》 說: 「舍 利 弗, 眾 生 聞 者, 應 當 發 願, 願 生 彼 國, 所 以 者 何?
得 與 諸 上 善 人 聚 會 一 處。 舍 利 弗, 不 可 以 少 善 根 福 德 因 緣 得 生 彼 國。」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與 彼 國 中 諸 大 聲 聞、 菩 薩 聚 會 一 處, 聞 佛 聞 法 聞 僧, 終 日 薰 陶 佛 法 的 義 味, 道 念 增 長, 道 果 圓 成。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的 條 件, 必 須 要 有 善 根、 福 德 因 緣。 善 根 指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的 正 因, 即 發 菩 提 心, 持 名 念 佛。 福 德 因 緣 是 指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的 助 緣, 即 受 持 禁 戒, 廣 作 諸 善, 勤 修 三 福。
藕 益 大 師 說: 「得 生 與 否, 全 憑 信 願 之 有 無; 品 位 高 低, 全 由 持 名 之 深 淺。」 假 如 信 願 真 切, 臨 命 終 時, 一 念 十 念 均 可 帶 業 往 生, 若 信 願 不 具, 哪 怕 你 將 一 句 阿 彌 陀 佛 聖 號 持 得 綿 綿 密 密, 風 吹 不 入, 雨 打 不 透, 猶 如 銅 牆 鐵 壁 般 的 堅 固, 也 不 能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所 以 信 願 十 分 重 要!
在 凡 夫 塵 世, 厭 離 與 欣 取 有 其 區 別, 若 達 到 終 極 目 標, 是 二 而 不 二 的。 智 者 大 師 在 《妙 中 鈔》 中 說: 「取 舍 若 極, 與 不 取 不 舍 亦 非 異 轍。
」 舍 離 娑 婆 與 欣 取 淨 土 是 從 凡 夫 事 相 上 分 別 的, 假 如 行 人 一 味 執 著 不 取 不 舍 的 淨 土 理 體, 從 而 便 有 廢 事 執 理 之 過 患, 不 能 產 生 真 實 的 效 用, 所 以 事 與 理 相 結 合, 方 能 相 得 益 彰。
三、 行
行, 分 正 行 與 助 行 二 種。 正 行 是 發 菩 提 心, 持 名 念 佛; 助 行 是 勤 修 三 福, 力 行 眾 善。
信 願 具 足 以 後, 應 該 老 實 持 名 念 佛, 《大 勢 至 菩 薩 念 佛 圓 通 章》 說: 「若 眾 生 心 憶 佛 念 佛, 現 前 當 來, 必 定 見 佛, 去 佛 不 遠。」 意 謂 持 名 念 佛 的 法 門, 是 以 眾 生 心 為 著 眼 點, 以 勇 猛 精 進、 一 心 念 佛 為 因,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為 果。
藕 益 大 師 稱 贊 持 名 念 佛 法 門 說: 「念 佛 法 門 是 方 便 中 第 一 方 便, 了 義 中 無 上 了 義, 圓 頓 中 最 極 圓 頓。」 淨 土 宗 第 十 三 祖 印 光 法 師 說:
「九 界 眾 生 舍 此, 則 上 無 以 圓 成 佛 道, 十 方 諸 佛 離 此, 則 下 無 以 普 渡 群 迷, 一 切 法 無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一 切 法 無 不 還 歸 此 法 界。」
助 行, 指 勤 修 三 福, 力 行 眾 善。 《觀 無 量 壽 經》 說: 「欲 生 彼 國 者, 當 修 三 福:
一 者 孝 養 父 母, 奉 事 師 長, 慈 心 不 殺, 修 十 善 業; 二 者 受 持 三 皈, 具 足 眾 戒, 不 犯 威 儀; 三 者 發 菩 提 心, 讀 誦 大 乘, 勸 進 行 者。 如 此 三 事, 名 為 淨 業, 乃 三 世 諸 佛 淨 業 正 因。」
一、 世 福, 又 名 世 善, 為 世 間 本 來 存 在 之 孝 悌 忠 信 等 善 法, 如: 孝 養 父 母, 奉 事 師 長, 慈 心 不 殺, 修 十 善 業 等。
二、 戒 福, 又 名 戒 善, 為 佛 陀 出 世 所 制 定 的 戒 法, 包 括 人 天、 聲 聞、 菩 薩 所 受 持 的 三 皈、 五 戒、 十 戒 乃 至 具 足 戒, 以 及 三 千 威 儀、 八 萬 細 行 等, 或 具 受 或 不 具 受, 都 要 回 向 往 生。
三、 行 福, 又 名 行 善, 為 凡 夫 起 大 乘 心, 自 行 化 他 所 具 之 善 根, 即 發 大 菩 提 心, 深 信 因 果, 讀 誦 大 乘 經 典, 勸 導 促 進 一 切 修 行 用 功 的 人, 發 願 往 生 西 方。
莆 田 廣 化 寺 方 丈 學 誠 法 師
摘 錄 自 《法 音 》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那自己過去所有的因果呢
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不墮惡道,往生西方繼續修行,就好象你今天進博物館要看的東西沒看完,拿一張明天的票繼續參觀一樣 修行就是消除業力和償還因果,諸可還者,皆非是我,不我還者,非我而誰?修行就是把這些與自身本來具足的佛性無關的東西統統拿掉,最後般若智慧之光方能顯現,大徹大悟,證得佛果 往生西方修行...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任何一個佛菩薩名號的功德都包含了他們累世修行的方法,他們成就的佛國淨土是他們所發別願結出的果,那麼瞭解往生佛國淨土的好處是一方面,著眼點更在於他們的別願,願即是方法,阿彌陀佛的洪德盛名包含了成就48大願無量功德,這個名號若比作生命元素,這個元素直接蘊含了48種獨特的結構,稱念名號使得這些結構在你的生...
請問大家,如何持齋唸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五經一輪是指哪些呢
淨土五經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普門品,大勢至圓通章,普賢菩薩十大願望。吃齋有觀音戒,每月有齋日為 正月初一。二月初七,初九,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四月二十二。五月初三,十七。六月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二十三。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二十四。十二月二十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