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與唐代文學的關係科舉制度與文化的關係

2021-03-08 16:18:31 字數 4761 閱讀 2817

1樓:離我遠點

一方面,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是唐代詩歌繁榮的結果,唐詩的發展促使科舉以詩賦取士的興盛;另一方面,在以詩賦取士的背景下,詩歌成為仕進的敲門磚,士子唯有善於此道才有希望躋身仕進之門,又必然促使士子將心血澆漓於詩的創作,由此形成推崇詩歌的社會風氣,反過來促進唐詩的繁榮。 換句話說,唐詩的繁榮與科舉以詩取士之風的興盛是互為表裡的。

以詩賦作為進士考試的固定格局,是在唐代立國一百年以後。而在這以前,唐詩已經經歷了婉麗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階段,正以璀璨奪目的光華,步入盛唐的康莊大道。在這一百年中,傑出的詩人已經絡繹出現在詩壇上,寫出了歷史經久、傳誦不息的名篇。

這都是文學史上的常識。應當說,進士科在8世紀初開始採用詩賦的方式,到天寶時以詩賦取士成為固定的格局,正是詩歌的發展繁榮對當時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結果。」唐代進士科主要考試雜文,到開元、天寶年間雜文已明確為詩、賦各一首,考試中以首場詩、賦最重要。

詩一般為五言八韻,通常稱為試帖詩。賦為講究聲律對偶、重視聲音協調、通常為八韻且以四六句式為主,又稱律賦。進士試詩賦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構成了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發展的背景,在唐代社會營造了重視詩賦的氛圍。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背景

政治唐朝自從李淵開國以來,使得它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賢能人士在位,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飛速發展。唐朝**對外開放,出現了絲綢之路。

經濟唐朝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活躍,交通便利,前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經濟基礎。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錮非常少,***少見,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思想環境。唐朝**儒釋道兼用,各家思想相容幷蓄。各級學校的建立,詩歌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各帝王對文學的愛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學空前繁榮。

社會唐朝時期的中國人思想開放,沒有固步自封,善於吸收各民族各國的優秀文化,西域的樂舞藝術、古印度的佛教、梵劇、古日本、古朝鮮的文學和唐朝的互相滲透、融合,才出現了豪放、富麗的唐朝文學。

2樓:彼岸的暗夜

1 科舉制度以詩賦取士推動著唐代詩歌的發展進士重在詩賦,雖難及第,但及第後仕途廣泛,頗易晉升,尤為士人所重。「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科舉考試的應制詩多為點綴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刺激了人們發憤學詩,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詩歌創作,這有利於詩歌藝術形式的不斷完善和創作經驗的廣泛傳播。

「科舉」二字具有分別科目、舉送人才之意。唐代科考包括制科與常科兩種,對文學產生影響的主要是常科,尤其是其中的進士科。唐代的進士科尤其重視文詞,而詩賦是最能顯示士子的文學才華的,在正常情況下,詩賦的好壞對士人的棄取實際上起著頗重要的作用。

詩賦倘若突出,就容易被有司稱賞錄取。雖然進士科所試詩具有一定的程式,如唐文宗開成元年秋對禮部侍郎高鍇所詔示的「其所試詩賦,則準常規;詩則依齊梁體格。」這對試詩作者有所拘縛,並由此而影響到其平時為應試而準備的練習詩作,產生某些不良作用。

但是詩歌既然已成了科舉仕進的一塊極有效的敲門磚,一般士子唯有善於此道才有希望敲開仕進之門,這也就必然迫使他們更加重視詩歌,講求詩藝,同時也促使更多的人來關心與創作詩歌。當他們在日常研習吟詠之時,為尋求詩材與靈感,必然留意觀察生活、社會與自然,優秀的詩作往往由此產生。

2 科舉制度對唐代的行卷之風起到推動作用

唐代科舉考試的試卷不實行糊名和譽錄製度,這就使主考官有對人不對文的錄取自由。且錄取進士除看試卷外,還要參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聲譽。因此,考生必須向「先達聞人」尤其是那些決定錄取名單者呈獻自己平日的力作,爭取他們的稱頌與引薦,這種行為就是所謂的「行卷」。

直接從科舉中產生出來的精華之作,就應該歸功於唐代士人的「行卷」之風。在行卷之作中,作者所表現的是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所抒發的基本上也是自己的真情實感,所採用的也是自己擅長的體裁,闡發社會、政治、美學思想也較自由。「行卷」之作不僅發揮了考生在文學領域內的專長,提高了其創作水平,也產生了一些流傳後世的優秀作品。

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等作品。唐代的科舉考試以及「行卷」之風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發展與繁榮。

3 科舉制度促進了唐代**的盛行

唐代科舉考試對**的影響並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科舉士子的交遊聚會實現的。也就是科舉士子詩文中常常提到的「壯遊」、「浪遊」。同時各地舉子為了科考而長途跋涉聚會長安,宿遊與共,形成文人小團體。

進士放榜後,還須共同參加一系列儀禮活動,拜謝座主和參謁宰相,之後又有「曲江會」、「杏園宴」等活動。科舉考中以後,也免不了要異地為官,甚至升遷貶謫,奔走顛簸。同時,唐代文人尚奇好異,在遊歷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各地見聞和奇聞逸事,或是親身經歷,或是傳於他口。

於是詩酒酬唱和宴集聚談的內容自然就離不開這些見聞和逸事了。集宴中的一些人建議把這些奇聞逸事整理成文,於是就成了徵奇記異的筆記**或傳奇**。許多**就是在這種交遊聚會中產生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科舉取士制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與其說是一項考察制度,倒不如說是一種遴選文化。這項考察制度,或者稱為這種遴選文化,不僅給予莘莘寒門庶族士子們鯉魚躍龍門、出世入仕的機會,而且作為一種符號標誌表徵著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風貌。

因此,不得不承認,唐代科舉取士制度與唐人詩賦創作可謂是息息相關。

總而言之,唐朝是我國詩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是我國詩賦創作大發展、大繁榮時期,諸多名篇佳作問世,綜合考量,這些不朽篇章的傳世,可以說與唐人讀書習業與投文干謁,蟾宮折桂與名落孫山階段的創作時間、空間、條件、心態、處境與背景等密不可分。科舉取士制度對唐人詩賦創作具有潛在影響,我們通過詩賦創作之尺來考量唐代科舉制度進而審度唐代文學與古代歷史文化,我們借用唐代科舉制度之鑑來反觀詩賦創作來把握唐人文化氛圍進而統觀唐代社會與古代思想文明。

科舉制度與文化的關係

4樓:假面

好處是:開放考copy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5樓:靈魂巡遊者都藍

中國古代科舉制是選官制上的新發展,是中國封建政治的一項偉大創舉。科舉制作

唐代思想文化對唐代 文學藝術的影響

6樓:路戍人

首先唐朝寬鬆的政治環境對詩歌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歷代雄主所實行

的都是儒、釋、道並存,並且廣開言路,推行以經詩賦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唐詩興盛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並且,在唐代帝王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強大的號召力以及自身的文學藝術修養,對唐詩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意義上積極的促進作用: 皇帝的身體力行對唐詩創作的導向作用,舉辦應制詩會活動對唐詩創作的推動作用,看重詩人禮賢下士對唐詩創作的鼓舞作用。

其次,唐朝迅猛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歷史上,唐代可謂是**大國時代,大唐王朝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頂峰。也正因為有如此繁榮的經濟,發展唐朝藝術這一類的東西才有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試想,如果人民吃不飽 肚子,腦袋還隨時面臨搬家的危險,恐怕也不是大發詩性的好時機。

而唐代國富民強,前有太宗貞觀,後有玄宗開元,社會幾乎達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這樣國泰民安的時代,唐朝的詩賦也算是真正找到了能讓其茁壯發展的肥沃土壤。但是經濟也並不是唐詩發展的絕對因素。在唐朝後期不是那麼穩定的時代,經歷安史之亂後,經濟不如以往繁盛,但是唐詩卻進一步地繁榮至致了。

這說明經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並不起到絕對的作用。

另外文化的變遷、詩歌本身的歷史進化也是唐詩興盛不可或卻的條件之一。唐朝有其獨特的文化背景。一是唐朝上至宮廷祕聞,下至生活百景無一不可入詩,內容也比前朝豐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多種詩體共 生。

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文化背景,才給唐詩帶來了絢麗多彩的發揮天地。二是唐代詩人不僅限於王侯將相,清代編撰的《全唐詩》,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將相以外, 更有「市井小民,販夫走卒、和尚尼姑,孌童妓女,漁民樵夫,神棍藝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個思想十分自由開放的社會,給唐代文學的空前發達繁 榮提供了機會,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唐詩的蓬勃發展是絕對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趨勢的表現。

詩歌的歷史進化還得從周初說起。周初萌芽產生了 四言詩,而四言詩的興盛卻在西周與東周之際,衰敗在秦漢。東漢造就了五言古詩,卻在魏晉南北朝繁榮興盛起來。

然七言古詩以及律絕的新體詩,在六朝時代才開 始形成,到了唐朝時代,隨著經濟、政治、科興制度等環境的轉變,詩作者們正好在這時候大顯身手,完成了詩歌本身尚未完成的生命。而在當時,辭賦一體久已僵 化,新的文體尚未產生,這給文人的創作帶來更大的創作空間,全部集中精力於詩歌,因此,造成唐朝詩歌的光華燦爛成就。當然相對貧乏的歷史積累給唐朝詩歌的 君臨天下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唐詩之前雖有詩經楚歌,陳宮樑體,但並無任何需要仰視的高峰。

能白紙為畫,隨心所欲,自然揮灑自如在唐朝更是毫無顧忌。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唐朝的對外開放,特別是注重文化交流。國家統一,經濟的發達,交通便利等因素出現了中外文化,南北文化交融的局面。

唐代與各民族間的關係更為融洽,中外文化交流比過去也更為活躍。在一些唐詩的描寫中,那些異域、富有民族氣息的元素便成了其創作的必不可少的素材,各種藝術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南北文化的交流則表現在南方細膩的文風與北方粗獷的有機統一,形成了多彩的風格和眾多的流派。文化的交流,從更深一層來看,是整個唐代文學史上的精華與外在物體的完美碰撞

分析科舉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分析科舉制在當時產生了哪些影響

統治階層改革舊有制度,更為了富國強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幹出眾的人。戰國時期出現 軍功爵制度 又興起 養士 之風,招攬有才幹 善言辭的人才,不論出身,為國君 諸侯服務。到秦代則以 闢田 和軍功為選官依據。但這些都不是完備的選官制度。到了漢代,為了適應國家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選拔官吏的制度,...

唐代的科舉制度對唐詩的繁榮有何影響

科舉制度的推行,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因為唐朝時期,進士科考詩賦,所以當時的教育和民間,對詩歌的投入加大,和知識分子的重視,使唐詩描寫的內容涵蓋和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後世的詩歌,都讓唐朝人寫盡了。一 唐代科舉制的內容 文舉和武舉。文舉又分制舉和貢舉兩類。制舉根據皇帝詔令臨時舉行,科目繁多,無一定標準。...

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科舉制的創立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麼積極影響

漢代實行 察舉制 由各地方 推薦品德良好的人,入朝為官,以 孝廉 為考核標準,可是逐漸到後期,做官的機會被當地的地主霸佔,許多平民無法報效國家。晉朝的時候,實行 九品中正制 由 的子嗣入朝為官,以 士族 為考核標準 到了隋唐時期,實行了科舉制,以考試來測量一個人的能力,以 才敢 為考核標準,這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