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說明什麼道理, 傷仲永 說明什麼道理

2022-12-23 17:35:57 字數 5850 閱讀 2983

1樓:白事逍遙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例項,說明:一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2樓:

作者所說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資;「受之人」,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這裡要注意,「受之人」是說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而不是說人自身的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學」而根本無從學習,無從努力),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而後者並不在本文的議題之內。

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對我們認識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和主觀努力的關係不無裨益。

3樓:

人要進步,不能原地踏步.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樓:

即使你有很好的天賦也需要不斷學習,否則最終會比一般人都不如!

5樓:宿又

即使你很聰明很有天份也要好好學習,追求進步,超越自己,否則只會變成庸人!

6樓:

就是愛迪生的那句話:「天才要有1%的靈感,更需要99%的汗水!!!!」

傷仲永說明了什麼道理

7樓:匿名使用者

要好好學習,不能因為一時小聰明就瀟灑且囂張地放棄學習深造

8樓:匿名使用者

過早地開發兒童教育對後天的成長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9樓:揚陽州

後天努力比先天條件更重要,有天賦,但疏於後天的勤奮,最終也將淪為庸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人在幼年心智不成熟,切不可迷失於虛榮之間。

<傷仲永>解釋,還有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1樓:曉龍修理

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解釋如下: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

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為主旨,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

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王安石說:

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傷仲永》原文: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寫作背景:

天聖三年(1025),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里。明道二年(1033),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聰明。

康定元年(1040),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曆三年(1043),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而此文契合照應不在形式上而在內容中。

這篇議**,先敘後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第

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後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餘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

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慶曆二年(2023年),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2023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

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

12樓:一米八的脖子

1、全文解釋(譯文)

金溪縣有個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為生。仲永出生五年,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他。

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為主旨,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就能立刻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

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

又過了七年,我回到揚州,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他說:「方仲永已經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說:

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遠勝過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2、道理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

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這篇文章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傷仲永》一課中,說明了什麼道理

13樓:狸愛婭汐

王安石寫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題目中的「傷」字,就已經透露這一點。「傷」,是哀傷、哀憐的意思。

為什麼哀傷、哀憐?因為仲永有天才而「受於人者不至」。但這不能怪仲永,他畢竟是個孩子;這全部責任都應當由貪財的父親來承擔,因為他剝奪了仲永的學習機會。

詳寫仲永才能初露時期的情形,有兩點用意:第一,說明「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埋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為仲永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說明仲永未能受到後天教育。至於仲永長大後才能逐漸衰退(「今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至喪失殆盡(「泯然眾人」),則是「不使學」的必然結果,當然不用多說。

敘事部分已經蘊含了作者所要說明的道理,因此議論部分也用不著多說了]

14樓:身中舟

1.一個人有極佳的天賦,卻不重視後天的學習。

2.結果就和平常人一樣了,主要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15樓:

人即使再聰明也要接受教育,否則就會淪為庸人。凡人不接受教育,就連庸人也不如了。總之:人一定要接受教育

16樓:幼稚中學生

後天的教育比先天得到的天賦更重要,一個人能否成才取決於後天的教育.

17樓:諷子

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

18樓:小宋

就算你有多好的先天條件,但是人還是一定要受後天的教育

19樓:天紫聖藍

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20樓:命運的女孩

說明了後天的教育對成長有重要的意義.

21樓:濯逸雲

告訴人們後天的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材是至關重要的

《傷仲永》講述了什麼道理?

22樓:

1.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係,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

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

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例項,說明一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 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於言表,發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後,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參考資料

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記得采納哦~~~您的採納是對我的肯定~

祝您策馬奔騰哦~

傷仲永翻譯

譯 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 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

《傷仲永》中“仲”字的讀音,《傷仲永》的讀音

1 傷仲永,仲 zh ng。2 全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 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餘聞之也...

和《傷仲永》有關的故事,和 傷仲永 有關的故事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